当前位置: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幼儿教育 > 教育理念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幼儿教育 > 教育理念
德慧智经典诵读之幼儿养性
教育理念 | admin | 2012-06-11
一、 幼儿养性的概念
“幼”,是一个会意字。从幺(yāo),从力。幺,小。年幼力小。本义是指幼小的意思。
“幼”字,《说文》:“幼,小也”。幼儿,即指力气尚小的孩子。
在年龄期的界定上,历史上各学派稍有差异。儒学的《礼记•曲礼》中,曾说:“人生十年曰幼”,也就是说十岁之前都称之为幼儿。但是道家和医家,则以孩子的生理转换特征为区分界定。
孩子性命双重结构的机体,有一个先天向后天转换的过程,一般而言逢“七”数以后即发生明显改变。而且孩子在一岁左右长出的乳牙,这种牙齿具有明显的“先天中的后天”特性,使用到七岁以后,由于孩子的生理完全开始后天性质的发育,进入了一个后天发育的崭新阶段。先天中的后天之物完成了其先天环境中的使命,即会发生“乳牙脱而恒牙生”的现象。这个恒牙基本上就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后天的全过程,这个更替期为七岁左右这一时期。这个七岁是一个先天变化圆满之数的时间。
而且在道医学中,乳牙为先天肾气之余,先天脾胃之苗。这种显态可见的、可以参照的生理现象,是孩子们先天意识(慧识)主宰心身的一个标识。一旦更换为恒牙之后,即是进入了后天意识(智识)主宰心身的生理时期。虽然还存在一个8-14岁的过渡转换期,但是就基本上从“乳牙脱而恒牙生”的现象当中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了,孩子以后天意识为用、为主导的生命时期已经正式开始了。
因此,将孩子的四岁至八岁以前年龄阶段定为幼儿期比较合理。现代社会也普遍使用这种划分,例如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将七——八岁之前界定为学龄前时期。
“养性”,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要提出幼儿养性?
“养”,養字,《说文》:养,供养也。供养,奉养,抚育,养护之意。《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这也就是说,凡是从口腔进食五谷食品,所营养的是命体内的阴气;凡是饮服液体、五德能量就是滋养体内的阳气。
古代的“饮”字有多意。例如,明•无名氏《破天阵》中说:“黄冠鹤氅,息气养神,导咽还丹,饮风餐露”。就是指的饮气。“餐风饮露”,吸入能量的之意。
“养”,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历来就分为“养神”和“养形”两大领域。古人非常注重以德养神,以谷养形则兼而蓄之。现代人则将以德养神弃而不用,纯以五谷养形为用。对命体的营养追求,已经达到细致入微、无以复加的时期。但是,五德养神却几近消失,特别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古代一直是非常强调以德养精神,近百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却已经将这种五德养神忘得一干二净了。对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份作用于人体五脏的营养,一概视为封建迷信的说教,弃而不顾,其中以德养神的方法更是少人问津。
然而,形与神乃是生命双重结构的自然形态,形神分离即是生命的终结。形与神都需要营养,需要精神的食粮滋养才能健全和健康。人类的精神系统,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不能像肉身形体一样给人们的智识予以明确的标示,但是它的生命功能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人类离不开精神营养,精神系统需要道德的营养。《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也就是说,天的德一能量和地的谷气是生命的营养,德的能量和谷气能量在体内流动激荡,人体的生命才能存在,才能充满活力,达到思想活跃,慧识与智识同步发展,思维敏锐而富有创造力;而且体魄健壮,精力旺盛。
所以,我们的生命和智慧要想全面健康发展生存,就必需高度重视性命的双重营养,双重结构复合体的生命,离不开双重复合营养的滋养。
“养”,有供养,养护之意。因为幼儿智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需要成人的施予赐给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幼儿时期,还是一个需要被父母和社会呵护的生命阶段;幼儿时期,还是一个生命在先天内环境中逐步发育完善后天智识系统和命体系统的时期。这一时期需要父母全方位的关爱,主动全面地向他们提供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
幼儿养性,就是指在孩子生命成长的4—8岁时期,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孩子们的“养性”;养性,在古代又称之为“养德”。“养性”,是孩子们这一生命时期的关键,是重点突出的需求。
那么“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性”,形声字。从心,生声。本义指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性”字,是由“心”字和“生”字共同组成的。关于“生”字,《易•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德道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这个“生”字,也就决定着“性”字的本质。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人的生命又称之为“性命”,将生命的双重结构特性用一个词组予以阐明。这也就是说生命具有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性体系统也就是人的精神系统。《礼记•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白虎通》曾讲:“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这也即是说,人的生命究其本源属于道生德养,人性的精神系统离不开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份品格和能量的滋养。人的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是这五德的受体。养德就是养性,养性必须用德。仁义礼智信等等都是德一的子系统,是德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性”,在人的生命中的内在表现形式是德性品格和能量;在人身上的外在表现,则是气质与人文素养。正如《广雅》所言:“性,质也”。人们性体系统的外在表现,的确是以精神气质所表现出来,举止、言语、行为和办事方式以及思维方法等等,都透显出人的精神面貌。
人们性命中的性体系统,又分为先天部分和后天逐步形成部分。先天部分与生俱来,先天的有真性和禀性(根性、本性)两类;后天形成的,只有一种人们常常称之为“习性”。
“养性”,具体而言,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教养、矫正、修改禀性中的五德不足,杜绝坏的、不健康习性的生成。用道德扶生真性,用真性慧识驾驭后天智识的超常提升,生成和建立最符合自然大道客观规律的正识、正念、正知、正觉的阳性的后天意识系统。将这些教育任务抢在幼儿期全面完成,为培贤育圣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既具备科学创造能力、又具有丰富智识才能的优秀人才作好准备,这就是幼儿养性。
二、 以德养性是幼儿期教育的根本
通过德育进行养性益慧,稳定和保护慧识,并且同步进行开发超常智识,这是幼儿期教育的根本。认识这个根本,必须依据道医生理学并结合现代医学科学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掌握其中的生命机理。
1、幼儿生命时期,是先天慧识能够充分驾驭后天智识正确充分形成的生命期。
八岁前的四岁到七岁的幼儿生命时期,是人生六大阶段的第二大阶段,是先天慧识极为活跃,并且能够主宰后天智识的时期;是在先天无为生命状态中完成后天智识,直觉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运用直觉学习丰富后天智识的人生时期。对运用直觉来认识了解世界,那就是先天中的生命期。——也就是说,七岁之前直觉是婴幼儿们的一个主要的学习方法。这一生命时期,是人生真正“慧显智升”的最佳生命时期,是自然地慧智双运、同步递进的最珍贵的生命阶段。
我们运用一个太极图象喻生命的智识与慧识,那么阳鱼代表后天智识(后天意识),而其中的阳鱼阴眼就象喻着“直觉”。后天的智识中以通过直觉这个“隧道”、“虫洞”与慧识相交通,直接获得慧识产生的最正确的信息,产生直接、快速、准确的反应;而阴鱼则代表着先天慧识(潜意识),其中的阴鱼阳眼就象喻着“灵感”,使慧识提取智识的精华进行升华,而产生新创造、新发现、新发明。太极图,是通过两只眼相互双向交通,互为作用的。
幼儿期由于后天意识形成的智障不严重,这种智识通过直觉与慧识相交通,和慧识通过灵感捕捉智识精华而产生的佳话和故事不胜枚举。
例如:根据《儿世说》中记载:“司马光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出。”“文彦博。潞公,幼与群公击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
这两例出乎常人逻辑推理思维规律的“以石击瓮和以水灌穴”的灵感产生和行为的执行,这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是及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也是超出常规的解决办法。
其他的幼儿或因惊吓而逃走,或者呆立当地无以策对,唯独司马光和文彦博却能灵感闪现,独立地从普通的常规的智识中透过灵感通道,升华智识,产生慧识指导,及时生发出特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切,却又正是发生两个幼儿身上,给成年人的启迪极大,只是从来无人深析其中的生命机理而已。
它所揭示的是:幼儿的思维是一种直觉与灵感同步交叉双运、互通于智识和慧识之间的模式。这一特点,对于没有进行道医学修证与实践的人而言,则难以体悟其中的细微过程。这种婴幼儿的思维模式,成年人只有在自己能够达到“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德道经》)的状态中,才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而不是目前的科学仪器所能够全面分析的一种生理结果。这种婴幼儿的思维模式,与成人对问题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推论,在此基础上再迅速找到答案的后天智识的经验模式,是迥然不同的两个天地。
但是,可惜的是我们的成人都是凭着自己后天的、经验型的思维框架来分析婴幼儿慧智同运的模式,也就甚难得出正确的解析和结论,更难产生正确的指导方法,全面科学地教育婴幼儿童。相反,却常常强硬地运用我们的愚智、经验思维扼杀婴幼儿的这种思维模式,强迫他们过早得接受成人的思维模式,破坏了孩子们的慧智双运的自然模式,这无疑是人类的一大带共性的悲哀现象,使人类一代接一代更深地向愚智的底线滑落。
現代人中的智者,已经罕有能够达到老子那种:“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孩。” 无为而先天的境界。我们的成年人仅仅片面地运用智识的逻辑推理,分析研究的方法设计婴幼儿教育的方案,也就没有办法真正全面了解和掌握婴幼儿教育的特点。
我们再举一例:根据《刘劭•幼童传》中所记:曹操的幼子曹冲,五六岁时智力就超过成年人。当时东吴的孙权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众臣望着大象无计可施,但是曹冲却“舒令置象大船,刻其水痕,称物较之,即得轻重。”
这些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很多。只要我们去搜索、翻阅一下古籍当中的记载,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的。我们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到幼儿生理的状态,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直觉的阴眼和灵感的阳眼来提升和同步运行自己的智识和慧识的。
其它还有智识通过直觉快速反应,表达自己与生俱来的慧识对智识进行升华的例子,同样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
例如:京山人王格,五岁时,父亲在读书的时候,他侍其身侧。父亲令他应对曰:“砚台四角正。”王格应声答曰:“佛殿两檐高。” 这个工整度,作为一个五岁的儿童凭什么能捕捉得这么准?实际上是通过直觉快速反应提取了慧识而对智识进行升华,所以才能够快速反应地产生这么工整的应对。
贵溪人周一经,六岁跟随父亲入郡,朝阳东升,有人出对云:“东方日出天开眼。”其应声答曰:“西岳山高地出头。”
李东阳,幼被举荐为神童,入朝见皇帝,因人小跨不过门槛。皇帝说:“神童足短。”他当即对曰:“天子门高。”
另据《儿世说》记,詹金龙,五岁时皇帝召见,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对曰:“万年天子。”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所记:幼时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要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使陈韪很难堪。
孔文举在受到别人贬低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接过别人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抓住了别人的弊端。这里面的逻辑性、推理性,更重要的是他这种反应的快速性,实际上已经把成人后天智识需要思维而产生的一些判断,早就在他轻松地通过这个直觉、通过这个灵感双向互动很快地就达成,所以在短短的那么一点点时间里,就能准确地捕捉和反应过来。从其对答之中,可见其灵感透发之灵活,直觉反应的敏捷。像此类幼儿智识快速而准确的直觉反应,历史上真是俯拾即是,数不胜数。
一旦进入八岁以后的少年时期,如果不继续运用上善治水,以德养慧,养育和保护好幼儿的慧识,不运用正确的、符合道医生理的幼儿性命理论对智识进行开发,那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严酷现实也就必然会产生。
因为八岁以后,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人在少年时期就会进入以后天意识为真正主导的生命期。此时,幼儿智识通向慧识的直觉(阴眼)通道,就会被逐步封闭或者被屏蔽缩小;而先天慧识获取后天智识精华的灵感(阳眼)通道也会逐步闭合,从此就进入了慧识与智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道经》)的纯后天智识用事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现象,在那些不高度重视以德养慧、而片面开发后天聪明才智的教育中,将表现得格外突出和明显。
实际上,我们现代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提升智识,用各种方法来提升,结果基本上都是一个失败的道路。为什么?——没有掌握幼儿的道医生理学、修真生理学的原理,是盲目地开发,是大人用自己已经被屏蔽住了先天慧识的后天的、片面的智识,在进行一种孤独地寻求,所以难以达到目的。
2、幼儿生命时期,是修补、提升先天禀性中五德品格残缺和五德能量不足的最佳生命时期。
八岁前的四岁至七岁的幼儿生命时期中,是一个先天内环境为主导期的生命环境,后天意识在这个先天内环境中迅速充分发展,而禀性中的先天五德不足逐步充分释放与暴露,并且逐步形成性格固化的时期。所谓“七岁看老”,其中就包含着禀性释放和习性逐步熏染养成,共同构成生命性格的现象。
先天德一的完整性不足,处于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的分解状态中,是人类生命全息中的共性现象,也是自然大道留待人类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自我完善的机缘。先天五德不足的集约状态,就称其为“先天禀性”。如果这种先天禀性与后天智识系统相结合了,就成为人一生的后天禀性,构成每个人各不相同的、千差万别的品格和气质。
生命中德一的参差不齐,包括仁德(木)、礼德(火)、信德(土)、义德(金)、智德(水)等五个方面的强弱、长短、高下现象。这些德一的五个子系统中,任何一项的缺乏或者过弱,都会对人体生命今后的健康状态和性格品质构成强大的作用力。
例如:
仁德阳木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生怒火,对人白眼冷对。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怒气伤肝,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仁德为肝脏健康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仁德缺乏的人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
仁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慈爱善良,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端庄,柔和畅达。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怒气伤人,人际关系紧张而艰难,难以顺利发展。
礼德阳火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性情急躁,虚荣爱美,无理争胜,容易记恨和憎恨别人。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恨人伤损心气,导致五心烦热,忡悸健忘,神志紊乱,失眠多梦,甚至精神颠狂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礼德为心脏健康之本,心主脉(血液、体液),礼德缺乏的人最容易上焦血气凝滞,音哑生疔长痈。
礼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行事光明磊落,明白道理,秉规持范,遵纪守法,不争不惑,不急不躁。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贪求虚荣,逐美粉饰,而难以足踏实地顺利发展。
信德阳土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蛮横蠢笨,埋怨他人,无事生非。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脾胃损伤,胸闷气胀,嗳气吞酸等症状的胃肠溃疡疾病。并且,因为信德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随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气短虚弱,腹痛吐泻,四肢乏力。
信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真诚待人,信念坚定。人无信则不立,心无诚信,谎话骗人而自以为高明,也就任何事情都难以真正办好,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义德阳金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妒忌心强,虚伪好辩,逞能于是非中,对人刻薄残忍。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因气恼别人而伤肺,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咯血等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并且,因为金德为肺脏健之本,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义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助人为乐,助弱扶危,济安拔险,处善聚缘,处事果断,为人排忧解难。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表现出吝啬小气,贪占便宜而形单影只,难以顺利。
智德阳水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多愁善感,迟钝愚鲁,自寻烦恼,忧虑自生,损己心身。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耳聋耳鸣,腰腿疼痛,阳痿遗精,生殖障碍,泌尿系统病变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智德为肾脏健康之本,肾主骨(骨骼、关节),智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类疾病。
智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声色不迷,虚怀若谷,处下不争,谦虚柔和,欲淡不贪,通达顺变。那么贪恋吃喝,乱性败气,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我们以上对五种缺乏可能产生的性格表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以及可能产生的疾病,作了一个粗浅地分析。这些粗浅地分析也足够引起我们对早期如何在孩子们的婴幼发育成长时期及时地加以校正和补充,引起一个足够的重视。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五德不足,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其成因是多重因素的集约组合而生成,在此不作深入讲解。但是,这种不足如果在它们没有后天转化以前,不及时加以改变,也就必然转化成后天信息植入形态,构成每个人的禀性特异气质。
在先天禀性没有释放之前,或者释放之时,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机,及时加以修补、调节、矫正最为轻松,而且容易。在胎婴养虚和幼儿养性生命期时,这是一个最为容易完全的过程,正所谓“辛苦两三年,免却百年忧”。因为先天中补先天最易,先天中调后天不难。错过这一珍贵的时期,先天转化成为了后天,那么也就真的是一个“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问题。而且,随着外因的强力影响,不良习性的沾染,也会迅速加重、加速这类禀性修改的难度。
先天禀性中的五德不足如果任其释放、进入、参与、作用于后天智识系统的形成过程中,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那么由于它们是在大脑皮质层逐步发育的过程中同步参与进来的,就会随着大脑的发育步伐而牢固地与皮质层紧密相结合成一体,先天转化成后天,从而形成整个人生生命期的后天禀性性格和气质。
道是人类最终必然的归宿,德是人类最佳的精神营养。但是,德这个“一”的完整性状态,在人类的后天意识中很难保持住她的完整性,很难控制住不让德一朴散成五常,在人体生命中的后天智识状态中这种稳定性的保持不容易长期稳定。
我们成年人挂在口边的“道德”一词,其实所言都是常道、常德的概念,而并非《老子•德道经》中所揭示的、必须在先天状态中才能感格、体悟与验证的德和道。成年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的屏蔽作用,如果没有真实的圣人之治的实践,返朴归真于先天生理状态,那么所言所行都只是一种后天的、常道的伦理道德概念。所以,古人“道不足与常人言”的意蕴也正在如此。因为常人是后天意识在主持自己的言行,怎么能够感悟到一定要进入先天无为状态下才能体会的呢?成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屏蔽作用,不打开、不迈过,那么就很难去体悟真正的大道,真正的德。
但是,七岁之前的婴幼儿却可以轻松地“感而遂通”,“感格致知”,“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这个七岁之前的生命期太珍贵了。我们要是能够进入七岁之前的生命期,回忆到那种状态并且保持那种状态,那么我们对德、对道的体悟就能够真正地进入真道、至德,因为这一阶段不存在后天意识智障的壁垒。七岁之前的先天生理极为重要,七岁之前的经典诵读教育,也最容易实现学习的最高境界。例如,儒学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道学的“众妙之门”,释学的“灵”“空”等上乘境界。
孩子们的发育,一般在人的三岁以后就很自然地逐步落入后天之中;先天中的“道○”纯真状态,随着幼儿期的开始而转入了“德一”的内环境状态。德治的“一”态,随着幼儿禀性与意识的结合而逐步分解,随着幼儿习性的沾染而逐步离失。
在人生的幼儿期,当人们未能主动保护和教育儿童继续保持住这种天性的自然无为的德一状态以后,德一的这种完整性就最容易发生解体而“一散为五”成为五常,顺着常道之规律顺变。八岁后,就进入了人生的“仁治”时期,而开始迷失“大道”进入“常道”的人生之旅——也就是步入了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阶段,滑入德的五个子系统状态中。由于它们已经是后天的状态和环境,是后天意识系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能量,所以儒学中又称为:常仁、常义、常礼、常智、常信。
在人出生以后,如果按照常规,一般规律性地经过0-3岁年龄期的阶段时,这种稳定的先天阶段都必然会自然地解体。我们养育过、关注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三岁时期,有个特殊的现象:对三岁孩子的来说,人已经要独立地表现自己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他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母亲而显示自己存在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不研究儿童的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没有回到自己那个时代,仔细地搜寻那个经历的可能不容易发现,但是这个“反抗期”非常的重要。这个“反抗期”在道医生理学之中,就是孩子进入后天释放先天中的禀性的关键时刻。
以这个时刻为起始,如果胎婴教育采用了德慧智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那么由于孩子的先天不足已经在胎婴期已经获得了修补调整,禀性中的不良因素、五德的参差不齐已经获得一些矫正,那么孩子先天禀性在向后天智识中释放时表现就不会太恶劣,反应期也不会十分明显。
如果我们未对孩子进行相似、相关的教育,而是任其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且先天禀性的欠缺又特别明显时,孩子的这个对母亲和父亲的反抗而表现自我时期就会非常明显,常常给父母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甚至会感觉到“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小坏蛋,这么小就想趴在头上拉屎撒尿!”。这个反抗期,就成为“三岁看大”的最重要标志。
如果运用胎婴养虚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在三岁以前的教育中以德育儿,使孩子的慧与智发育正常,那么这种正常可以保持到三十岁!直至其“三十而立”,开创自己生命的新天地,创造自己良好的事业。
当然,那些任其自然发展的养育,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不同而已。因为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所给孩子的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知识,这种感受就如孩子一岁时的感知是一样的。只不过,此时是后天智识系统,从直觉认识事物,初步转换成为逻辑推理、分析验证的经验状态而已;中学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它给孩子的只是如何认识这个有相世界的工具,告诉人这个有相世界如何运用后天的智识去认识,这一阶段正如孩子两岁时的语言能力一样;而三十岁以后,则是用这种语言去在这个世界上进行行动了。
婴幼儿的起步教育如何,的确可以定向出人的一生全过程。
凡是在家庭育儿错过胎婴养虚的,应当高度重视幼儿养性生命期的德慧智整体、全面教育。先天禀性逐步向后天智识的释放,随着大脑的发育而同步完成。人类大脑的细胞的发育,在三岁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六十;六岁时,则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八岁时,则达到百分之九十;而九岁至二十岁的十一年间,则仅仅发展了百分之十的部分。那么,在八岁前由于孩子并未完全退出先天状态,“先天中改后天最易”,就仍然是一个极佳的时机。只要家长抓紧这一宝贵时机,仍然还可以比较快速地完成对孩子禀性的修正、矫正。
人类的后天禀性,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修改变化的;只是在不同生命期阶段,各有难易与时间长短的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真性”的存在,真性是改变禀性的原生力,真性与德和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真性在胎婴时期和幼儿时期最为活跃,婴儿幼儿时期也是人类实现再造的最佳时期。
道医学派内以及修真界的金丹学派中,就是高度重视幼婴时期的生理价值。“回婴忆望”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在老年时期、成年时期、青年时期,甚至少年时期主动克服后天智识的屏蔽、禀性习性的阻隔,在心身中建立跨越时间空间的通道,直接回到自己的婴幼时期的珍贵的先天状态之中。在这种先天心身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矫正、修补后天的失误和错误,并且坚持住保持这种先天无为的状态而改变整个人生各阶段,继而运用“婴幼心态”,重新给自己的生命进行定向而发展,创造生命的奇迹。
由此可见,婴幼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人生阶段,是可以重新塑造和改变人生一切的珍贵时期。
婴幼时期,如果不失时机地开展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给孩子的真性提供大量丰富的上善能量,那么她本身和她所主宰的慧识就能迅速地阻断、中和、消弥先天禀性中的不足,全面改变和提升生命中五行五德的品格,并且在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对后天智识同步发育结合的结果进行良性的校正,使幼儿的品格气质具有德性,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和健全的人。
预防不良习性生成,在幼儿时期还有一点同样极为重要,我们的家长和幼儿教师不可以当面错失机缘。这个机遇,就是幼儿期是预防不良习性生成的最佳时期。
所谓“习性”,也就是在外环境持续的外因作用力之下,习惯成自然而沾染的不良智识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一点,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常常并未引起高度关注。
其实,父母本身的道德素养水平,家庭所有成员的道德思想境界,邻里朋友们的道德教养素质,幼儿园教师本身的道德人文气质,都是幼儿形成后天智识习性的环境和温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外环境因素。
孟母三迁居择邻的故事,我想对我们会有所启迪。故事是说: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逝世了,他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成人。起初,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触目及见的丧葬过程就比较多。年幼的孟子,也跟着学会了一些大人们捶胸顿足、嚎啕痛哭的样子。母亲看到以后就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举家迁移,将家搬到街市中。但是这次又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太近,孟子又跟着学了些如何做买卖和屠杀牲口的知识,回家就模仿给母亲看。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一个学宫旁边。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在一旁看见了,也就一一地记住了,言语和行为变得循规蹈矩起来。孟子的母亲这才满意地感叹:“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最终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了。孟子经过母亲的精心培养和老师们的正确教导,后来成长为中国古代儒学的亚圣。
由此可见,作为家长和老师,只有高度重视外因对幼儿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力,积极预防不良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防止对幼儿心灵产生积习成性的作用力,才是正确的教养之法。
因为幼儿生命期是先天无为的阶段,心灵如同白纸一张,学习模仿接受能力极强,正是“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关键年龄期。这一年龄期,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外因的作用力不能正确认识,对外环境的作用力不予以高度重视,稍一不慎即可能影响孩子的终身。而且,幼儿时期沾染的不良习性,由于正处于大脑后天意识高速同步发展时期,因此习性能够极其容易地在大脑中转化成后天意识中的禀性,最后自然就会长期地体现在行为上。
只有“修之家,其德乃丰”的家庭,才能养育出道德品格的子孙和优秀的人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曾经记载着大量这样的事例,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据《刘劭•幼童传》中记载:丘养浩,三岁时他父亲抱着他去外祖父家玩,第二天,他就能够自己一个人跑到外祖父家。后来父亲找到了他,问他怎么会自己跑这么远找到外祖父家,丘养浩却回答说:“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颗巨珠,当即就奉还给了外祖父,外祖父问他:为什么不给你母亲呢?他回答说:“实翁家物,安得奉母。”由此可见,这孩子在道德观形成的基础上智力聪慧,记忆力和直觉辨识力甚强。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与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而不抢大的。别人问之,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孩子恐怕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心中没有德能的滋养。
张元,六岁时,祖父将其就井旁洗浴。张元不肯,说:“不能亵露其形于白日之下。”
王泰,数岁时,祖母散枣栗于床,其他小儿竞相取之,唯独王泰不动。祖母问他,他说:“不取自当得赐。”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幼儿们在对父母的感情上、在道德观念上乃至在伦理观念上,都超过了同龄期未经良好道德教育的孩子,他们的德育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3、幼儿生命时期,是充分提升后天智识,大量记忆储存后天知识,全面认识、了解、掌握一切有相世界事物的最佳生命时期。
道德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高度重三因论――这就是本因、内因和外因。本因,是指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禀赋(包括遗传基因,但不是主要的),约占40%;内因,是孩子本身各种因素集约产生的努力勤奋程度,同样占30%;外因,父母本身和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方法以及环境因素,同样占有30%。三因是万物生成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因素,或者某种因素不完整和健全,都会直接影响事物的正常顺利发展。婴幼儿教育,同样难逃这一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
正如老子所言:“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老子•德道经》)。三因构成事物生成的基数以后,必须依靠道○德一的“中气”能量,作用于三因的内与外,使三因整体和谐地全面协同地展开,从而生长成就事物,德一的能量就是使三因正常健康发展的根本。我们只有掌握住老子的唯德辩证法,用德一统帅三因,才能正确地把握住德慧智婴幼教育。
我国历史上,在宋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来分析幼儿教育的三因成才论是比较贴切的一个例子。这一篇是宰相王安石所写的真实的故事,文章的名字是《伤仲永》,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
金溪县人方仲永,他家中世代务农,没有出过读书人。方仲永五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有一天却忽然哭闹着向家长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很奇怪,就向邻里读书人的家中借来给他。幼儿方仲永,马上不教自会地磨墨提笔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还签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表达了孝养父母、团结宗族的意思,诗被乡里一位读书人拿去阅读,颇为赞赏。从此以后,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做诗题,方仲永就能挥笔而就,诗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乡里人就对他非常器重,视为神童,并渐渐对他的父亲也礼待起来,有的人施舍钱财给他。方仲永的父亲就觉得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每天都携带仲永向乡里人到处乞讨,谋求财利赏赐,而不让幼小的仲永进学堂读书学习。
我很久就听说过此事了,明道年间,我跟从父亲回到家乡,曾经在舅舅家见到过方仲永,那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们叫他做诗,已经与我过去所听闻的水准不能相比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时,人们告诉说:“他的天才已经泯灭,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聪明颖悟,是上天赋予的。他有天赋,比起经过苦学而成才的人要优越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结果。他的天资是那样地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这个故事以及王安石的伤感分析,至今仍然具有极好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明,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先天所携带而来的禀赋,只是各自具有强弱、大小、显隐的不同。方仲永的先天禀赋中具有文才的属性,擅长诗文。他的禀赋具有“强”和“大”,并且在五岁时突然自“显”的特征,从而将先天禀赋中40%的信息与能量,突然通过后天智识释放出来。
方仲永的现象,也验证了人生六阶段中八岁以前的幼儿时期,是人生先天慧识最为活跃的阶段。而且,这种释放如果没有内因和外因的协同提高与巩固,在人生进入先天向后天转化的少年时期(8-15岁),即会表现出逐步衰退,当进入完全的后天阶段(15-24岁)以后,将会在青年时期消耗尽净。
从方仲永现象中,慧识主宰智识的这种任其自然演化的结果,能够给我们以甚深的启迪。它充分说明,慧识需要能量不断地补充支撑,需要后天智识的同步学习而接续提高。王安石虽然伤感方仲永是由于他父亲没有让他读书学习,造成才智的枯竭,但却没有观察分析到其父亲自私和贪欲的言行,对方仲永的慧识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人的整个先天无为系统和其中的慧识,都是与道和德的品格频率相同的。这个频率能够越接近,那么能量获得也就越多;离开这个频率,不能够同频共振,也就切断了能量自然地获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少私与寡欲。只有“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老子•德道经》),才能产生和保持住“绝学无忧”。父亲浓重的私心和贪欲,其表率作用逐步破坏了仲永的“少私寡欲”的心灵,使他的心灵不再素洁和纯朴,加上又未掌握如何“见素抱朴”的方法,那么也就必然很快从“绝学无忧”的先天慧识状态中,跌落到“浊学有患”、“渐愚若常”的纯后天的一般智识之中。
我们可以相信,在这种失于道德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即使方仲永能够上学,通过学习接续他的慧识而转化成一部分智识,也绝不可能保持住其智识的同步精进。在没有道德精神营养哺育的情况下,他的慧识迟早都会萎缩与退化;所存留下来的,仍然还会只是孤独的、有限的、没有创造力的智识而已。江郎才尽,只是一个早与迟的区别而已。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培养出来的学子,只见“知识”、不见“人才”的共性现象,与“伤仲永”的现象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们不愿深思其中社会的“共因”而已。
德育的缺失,必定导致人才的奇缺;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创造力的丧失。
仲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条真理:每个孩子都具有先天禀赋,只是强弱的不同。强者可能自然透发,这是极为稀少的现象,而弱者总是占着大多数。大多数的弱者,也就更需要德育能量的滋养,从而由弱转强,利于透发。少数强者,也离不开德育能量的扶生,使其稳定地持续发展。而且,婴幼儿德育和智育是婴幼儿禀赋慧识的助产婆。德育能使婴幼儿的禀赋发育完整,先天充足。智育及时而又正确地展开能使禀赋慧识顺利地诞生和成长。
分析此例,我们可以看到:德慧智教育,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是“三生人才”的科学方法。只有将“德慧智”这个“三”的整体把握住,并且及时善加应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养之法、幼儿教育之法。
在分析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在把握住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再来借鉴一下西方相关的对外因研究的成果,也就能够做到不迷不惑,不会被成年人的功利性智识阴我心所左右而盲从。这个盲从,当然主要是跟着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片面地去追求智力的提升,而没有注意到西方整个教育的土壤和背景。可以说,这是我们近代国内研究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模仿而不是整体地从中发现别人教育的背景和需求。
西方世界正在全力研究如何开发超常的智识,充分提升人们的后天智识,培养自己的天才。但是,仔细研究他们的成果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包括研究指导思想上的缺陷。他们的教育理念,被“有之以为利”的功利思想所封闭,并没有全面深刻地关注生命的深层现象,对于生命中客观存在的“无之以为用”所知太少。整体上,这个“无”还是他们研究的盲区,对于“无之以为用”的运用,并没有良好的对应之策。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终把握住以德育主宰、指导超常智识的开发。西方学者中的部分智者,也逐步注意到了西方教育研究开发的这一缺失。井深大曾经说:“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如果从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但是,对‘幼儿教育’最重要之处,并非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智力,而应以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要把忘却了的‘一半的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井深大的这些见解,真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教育研究唯利性应用的弊病。世界各国的教育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寻找正确的教育之路。但是,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之以为利”的诱惑,使人们难以寻找到一条万全之策。
严酷的是,面对西方目前仅有的对教育研究的片面成果,由于“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观念作祟,加上我们自己离道失德日益加重,逐步远离自己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造成国人心灵丢失根文化诚信支撑的基础,故而对西方的一切趋之若鹜,盲目仿效,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家长们在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上,急功近利,普遍表现出对孩子的后天智识,片面地寄以过高的期望值。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第一”,成为“尖子”,变成“神童”。于是,不惜重金为孩子买高档的、大量的书籍、玩具、乐器等,带领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学习,幼儿教育成了“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疲劳教育”、“强迫教育”。若不早日正本清源,则可能对孩子、对家庭、对民族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
我们应当诚信、坚信《老子•德道经》中的教导: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德道经》)人类的一切发展,都应当以尊道贵德为最高恪守的原则,婴幼儿的智识教育、幼儿智力的提高,同样也毫不例外。
离开尊道贵德的宗旨,片面追求超常智识的开发与提升,终将是水月镜花,浪费资源。既不符合道医学中幼儿的无为先天生理特点,又难以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我们必须深知,人类的智识,只是人类后天意识系统的一个部分,是一个子系统。人的后天意识系统,由于存在于、运用于阴阳二的环境之中,它本身的状态也就具有阴阳属性特征。孩子的婴幼时期,是“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的状态,近代科学家已经证实“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幼儿养性,就是要养其善,增强善。这说明导入善则形成善意识,运用善知识而强化“性本善”;浸入恶则形成恶意识,污浊和摧毁“性本善”成为不良习性,如果再与释放的禀性相结合,就会共同构成不良素质与性格;如果给予婴幼儿“中性”的知识,那就是能够被善与恶共同应用的智识。例如,纯“数理化”类的知识就属于中性。
人类的智识,植入私和欲则集约成为阴我心意识,当与禀性中的不良因子结合以后,就会成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贪得无厌、损人利己的小人;培养孩子的大公道德精神,则为正意识、阳性意识、道德意识。当这些上善的知识与婴幼儿先天禀赋中的五德结合以后,既能校正和清除禀性中的不足,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德道经》),使孩子五德齐备,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格和气质;又能支撑慧识不被屏蔽和泯灭,引领智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正确发展,真正成为胸怀大志、意志坚定、品行端正、学识丰富、为国为民真诚服务的有用人才。
要想开发出婴幼的超常的智力,首先我们应当了解阴我意识心的概念。避免幼儿阴我意识心在没有德性制约的情况下,迅速地生长和形成,那样就会既损伤“性本善”,又会泯灭还未稳定的先天慧识。
阴我意识心,是意识系统中阴意与阳意这一对阴阳内的阴意识,又称之为阴意。凡是不符合德一理念的后天意识、主观意识、未被五德标准所规范的意识是阴意识,充满自私自利、贪欲妄念以及八荣八耻中所揭示的八耻的思想行为,都属于阴我意识心。
阴我意识心,对事物的判断与取舍,以是否利己和满足个人欲望为是非标准;是被万事万物阴阳属性所制约的后天意识,是以私心和贪欲为主导性的意识。它不是符合上善的意识,是并未接近德性要求的意识活动,它不是正念、正识。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既不能放任它的自然形成,更不能用成人的不良言行促使它生成。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经深刻指出:“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德道经》)
婴幼儿生命期,就是人类最素洁与最纯朴的重要生命阶段,是少私而又寡欲的最符合道德本质的生命阶段,是以德治身国的宝贵生命时期。
我们的父母和教育者,要高度注意爱惜孩子心灵的素洁与纯朴,用上善的德育保护和维持幼儿少私而寡欲的先天无为生理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超常智识的开发,广泛学习后天的知识,攀登学识的绝顶,也就没有忧患的产生。道德,是幼儿智力开发、超常智识产生而达到学问绝顶的保护神和引路人!老子的教诲,也同时在向整个中华民族和天下父母昭示:德慧智婴幼同步教育,是达到学问绝顶的最佳时期!天下父母都不可过错过这一创造孩子们美好人生的绝佳时机!
八岁以前孩子的阴我意识心,与成人的阴我意识心是完全不同的。8岁以前的孩子,尚处在后天中的先天状态,后天意识正在逐步完善,并没有产生成年人才具备的逻辑推理、分析鉴别的智识形态,所以他们的鉴别力、判断力、意识决断力都处在稚嫩的状态,因此后天阴我心意识系统,并没有完全形成和固化。他们的后天意识系统还处于发育形成期之中,他们本因当中的禀性因子并没有完全展开以及充分释放。相反,家长和外环境的不良影响和不良的教育,外因对他们不良习性的形成,对他们的阴我意识心生成却具有极强的作用力。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八岁前孩子的后天阴我意识心表现,一部分是本因中禀性的短暂透发,一部分是环境教育的影响。先天五行五德的不足,会在此年龄时期逐步有所表现,但是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禀性自透,从孩子的无意识表现中,成人可以观察得到的这种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正向性的德慧智教育,使这种禀性自透的“开关”完全关闭,将他们的不良禀性深埋在道德的厚土之下,不让它们发芽、出土生长。培养他们深厚的道德信念,用道德上善来规范言行举止,让他们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也就能建立起信德的厚土,就能深埋禀性中的恶性的种子,不使其萌芽透发,德慧智教育也能同时杜绝孩子们不良习性的形成和积累。并且在全面展开这一教育的同时,将每个孩子生命中先天五德的不足,及时补齐补足,完成道德人生的最佳奠基工程。
八岁以前孩子的阴我意识心,尚在萌生形成时期,具有闪现性、浅表性和非稳定性。他们的这种尚在逐步形成的阴我意识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造性、阳性转化性。这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阴我心意识,导之正则正,纵之则为祸其一生。他们的阴我意识心比较容易转化成正念正识。如果失之于疏导教化,则容易沉淀积累成这一人生时期的阴我意识心的“种子”和“根”。
我们分析阴我意识心时应当注意,它是本因、内因、外因的结合体、复合体。八岁前孩子的阴我心意识,在本因和内因中禀性透发为主导的前提下,如果外因促其智识的结合与扶生,以及习性的火上烧油,那么阴我心意识也就容易扎根。扎在智识的系统之内,形成智识在大脑表层上的错误判断鉴别区,以错为正,认臭为香,甚至以恶为善,使意识的分析与判断力进入误区。
这个阴我心意识的种子和根,随着年龄的增长、禀性的全面释放、习性的逐步扩大和加深,就容易发芽成长,恶根也就长出干和枝叶,形成固化型的阴我心意识;从而构成非道德的人生观,影响人生的健康发展,很可能就成为社会的垃圾。
所以,在孩子们八岁以前的生理阶段,高度重视德慧智教育,在他们后天意识逐步形成的阶段中,播入上善的种子,植入道德的灵根,施灌慧性的甘泉,使他们 阴我意识心这一后天意识系统在刚刚形成的初期,就及时进行正确的道德人生导航与定位,进行德慧智教育,使阴我心意识在萌发形成的初期,就树立正念、正识、正觉,具备上善的意识,接近阳我心思识,主动与阳我心思识亲和,也就是人生的正确奠基,也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德慧智的整体系统性教育,既可以保护幼儿素洁与纯朴的心灵,维护幼儿少私而寡欲的先天状态,使幼儿健康全面地进入学识的最高峰,实现绝学无忧。同时,也能充分延长、甚至保持住幼儿先天无为的这种最佳的“见素抱朴”内环境生理状态,确保他们顺利地进入今后的各个人生阶段,使孩子的一生都能充满道德的光明,成为大智大慧者。
俄国心理学家柴可夫斯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在八岁以前,可以说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增加,因此是呈倒三角形“▽”的状态。然而,就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言,却刚好相反。年龄愈小,其学习和吸收的能力反而愈大;年龄愈大,其学习能力反而愈小,而呈逐年递减的现象,因此是呈正三角形“△”的形状。
他表示,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具有非常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于成人所给予的各种刺激,如果次数充分,便可能被他们全部照单全收,而且成为潜意识,成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更令人惊异的,便是这种记忆的活动完全都是在轻松的情况下从事进行,与成人在学习时必须逐项地一一费心加以记忆,可谓迥然不同,因此婴幼儿乃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用脑者,成人简直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婴幼儿后天智识系统的最佳发挥期,值得引起成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且应用这种天赐的最佳机缘,根据民族道德文化本身固有的特点,善加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不顾及婴幼儿慧识的客观存性,不顾及婴幼儿处于先天时期的特征性,不顾及婴幼儿需要大量精神营养的需求性,而片面追求“有之以为利”,盲目培养所谓“超智能儿童”,给婴幼儿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肉体损伤。
俄国教育家古儿布士卡雅,曾说:“教育需从出生那一天就开始,最重要的是学前时期的训练。”另一位教育家,马卡列因克也曾经表示:“五岁前的教育最重要,人类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九成均在此。”苏俄的儿童就学年龄虽然是七岁,但是他们的托儿所和幼稚园都非常富有弹性,凡是出生后两个月至七岁的各种年龄之幼童都可以入学,学习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稚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语来教学,我们暂且不说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真正科学,但是却可以窥见这个民族是何等高度地重视培养下一代的智识。
近来有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强调,最有效的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这些学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学的怀特博士也曾经表示:“目前美国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已经承认,教育工作应该是从诞生之后便要开始。”“过去几千年来教育家努力的对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身上。可是现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经明白,教育必须从出生后开始,因此相信今后的十五年内,全世界的教育将产生极大的变化。”
日本的一位学者,伏见猛弥先生曾经作过儿童教育实验。他在东京饭田桥教育中心,设立了一所专门发展儿童智能的训练班。依据他的统计,在他班上受过教育的儿童一共有102人,刚入学时这些儿童的平均智商是134.1,一年后平均智商是151.1,平均提高了智商达17之多。而其中25人在参加时平均智商是132.6,两年后平均智商是162.9,平均提高智商达30.3之多。他曾经分析说:“我们调查本班许多儿童的结果,发现智能发展最快的是两、三岁就来入学的幼儿;其次是四、五岁的儿童,如果是小学生,他们智商的发展就明显地呈现缓慢的现象。”
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在米路瓦基(Milwaukee)的贫民区也曾经作过实验。这个贫民地区的居民。一向以智能普遍不足而著称。他们选择了一批母亲的智商低于七十五而生育的婴儿四十个,然后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二十个婴儿作对比组,不作任何特别的指导;而另一组的二十个婴儿,则全部安置在环境优异的特殊托儿中心,这些婴儿从三个月开始便分别接受语言及数学课程的训练,以及其他各种有利于认知发展的刺激,如此继续到将近小学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智商平均竟然高达124,最低的也能够达到100,而且没有一个是属于低能的,而另外二十个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对比组的儿童,在到达小学的时候,他们的智商平均仅仅是85,而且60%都被诊断为智能不足儿童。
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教育外环境,正确地进行教育培养的外因作用的重要性。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也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天生其人必有用,适时教育莫失机。
只有早期及时的良好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在早期教育中发现天才,及时培养。早期教育不一定能够培养出天才,但是却可能发现天才,使天才不至于被埋没和错失机缘。每一个人的智商在八岁之前,都是可能加以提高或发展的。只是教育的时机,应当选择在生命发展的道治时期和德治时期,选择在八岁以前人生的先天无为阶段之内,因为先天中育后天最易。
过去,西方心理学界一致认为智商极为固定不易变化,这种论断长期以来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刻。迄今为止,西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而我们许多的人却还停留在过去那些错误的宣传之中,还没有清醒过来。从上述的一些科学实验结果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类在八岁以前智商不仅可以变化,而且愈是接近○岁,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和机率也就愈高。
目前,许多家长将智商和知识的概念和培养混为一团,包括许多鼓吹“三年培养出天才”的人都是如此。并没有整体把握住三因,而将外因的作用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并且将知识的概念混淆为智商的概念。西方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是促进我们更全面更深刻把握三因论的营养,而不能以片面之管见,丢失了德慧智教育的整体性。这是一个必须理顺和澄清的概念,不然我们的教育就会跌入片面唯智识型的开发,使我们的婴幼儿不堪忍受后天知识的重负,损伤孩子们今后可能具备科学创造能力的慧性灵根。
后天知识的增加和累积得多,并不能代表智商就能绝对地提高。智商,其实是三因集约状态的一种检验结果,是本因内因和外因整体发展的一种数据反应。错误地认为“知识=智商”,“知识”能够决定“智商”的绝对提升,这是一种必须纠正的误判。
而且,我们对智商测验也应当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它可以对孩子的智慧水平作出一定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手段,但是也并非绝对可靠地能够全面反应真实。它就像考试题一样,当孩子反复接触这类题目后,每做一次的成绩就可能会比前一次的成绩高,所以也不能迷信于这种检测方法。
许多实验也曾经证明,单纯片面地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智识,虽然可能短期内将智商的结果升高,但是远期效果却并不能说明孩子具有创造性,并不能具备“天才”的素质和潜在能力。
而且,我们在实践德慧智教育理念中要注意,由于充沛的德性能量滋养着孩子们的慧识,慧识在心身中引导着智识的同步发展,那么婴幼儿大脑发育的速度就突破了常规规律,大脑发育的速度会减慢,以符合自然客观规律。例如,目前研究的结果,普遍认为大脑发育至六岁时已经达到80%;但是最新研究却也揭示出一个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越聪明的大脑发育的时间越长。
按照道医学的生理分析,大脑发育到80%的年龄,应当是七岁而不是六岁。所以,人为地运用单纯智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所谓“天才培训”,人工片面地促使孩子大脑的过早成熟,也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既伤损孩子稚嫩的慧识,又使大脑皮层过早地被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所填塞,导致后天智识以后的发展空间反而越小。
婴幼儿期的教育,绝不可以片面地以智识的开发和提升作为唯一的教育方案。依据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道医学的阐述,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他们八岁之前是“先天中的后天”这一生理特征,要在保护其先天内环境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展开后天智识的教育,只能是进行德慧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教育。教他们学多少知识,不如教他们如何做一个道德人;教他们做道德人,不要忘记教给他们智识。这一点,比片面的智力培育重要得多。
凡是错过和失去胎婴养虚阶段德慧智教育的儿童,作为家长,不应当在幼儿养性阶段强迫培养他们成为天才。道德可以弥补智识的不足,没有道德的智识只是小聪明,而绝不是智慧。
三、培养“自省心”和“五德心”,创造孩子的终生幸福
德慧智教育,运用经典诵读的方法,能够产生使婴幼儿德、慧、智平衡发展的良好功效,使他们在人生起步的两大先天人生时期正常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当孩子们一旦进入幼儿时期以后,由于是处在先天中的后天状态,处在德一的状态之中,智识初开而全无任何分辨能力和鉴别能力,对于外界接踵而来的一切信息,都是全盘感受和接收的状态。对于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的鉴别分析,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培养,正确习性的养成也需要成年人的引领。
进行德慧智教育的家庭和幼儿园,要高度重视让幼儿早期学会和养成反躬自省、自我批评的习性。使他们在人生的早期,就及时学会校正自己的智识,预防一切违背道德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尽快建立起精神健康的防御系统。预防,永远比治疗的代价小得多。
关于反躬自省的方法,由于应当广泛地应用于人生六大阶段,所以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作过介绍,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在此,只是强调从幼儿生命期开始,要及早地运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为孩子的一生奠定道德品格的坚实基础,培养自省心和五德心,为孩子创造终生幸福。
幼儿时期,是人生最珍贵的先天人生阶段,只有先天状态才能通达自然大道,掌握宇宙真理;胎婴幼儿期,是人生的道治与德治人生阶段,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最佳时期,是“先天中修后天最易”的宝贵时期。人的精神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它分为先天系统和后天系统。先天系统是与生俱来的性本善,她由自然真信基础上的道和德共同组成,是一种上德、上善的状态,是纯真“无为”而为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后天意识“有为”做作的痕迹。
据美联社报道,2006年3月2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的一项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在一个实验中发现: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以后,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他们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而且别的年龄还小、刚会爬行的儿童也会如此表现。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会爬行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婴儿看到掉在地上的小夹子,马上爬了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好像急切地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
研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这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充分验证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早已经揭示了的人类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然特性,生命具有先天“无为而为”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老子•德道经》)”的本能。这一精神生理特征,在人类婴儿的这一道治生命时期最为明显和典型,他们人人皆具有本能的“上德不德”。
人类精神系统的离道失德,失去上善和上德的状态,源发之始端,就在幼儿时期,就发生在幼儿后天智识系统逐步形成的阶段。是家庭的德不丰厚,父母的教育不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耳濡目染、相沿成习的过程中,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德治生命时期当中逐步地丢失德一的完整状态,德一精神状态迅速地发生解体,分崩离析。幼儿时期,也就格外需要重视五德在后天意识系统中的重新建构与形成。
人类的精神系统,如果用一棵大树作比喻,那么树根就是道,就是人的胎婴生命阶段;大树的主干就是德,就是人的幼儿时期,也是人生的先天和无为阶段。这个胎婴时期,道治的树根是否深植于真信的厚土之中,就决定着能否生长出和支撑起生命的参天大树。这个幼儿时期,德治的树干是否粗壮修直,德一的状态是否淳真、厚实、稳定,就决定着生命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这个象喻道与德的树根和树干,是否深植于厚土,并且粗壮笔直,同样决定着人的一生是否能经得起人世间的狂风骤雨和冰雪寒霜。因此,人生教育道德始,胎婴养虚、幼儿养性才是人类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教育的黄金时期。
家庭要想幸福,民族要想兴旺,国家要想富强,社会要想培养出真正杰出的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生早期的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抓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的道德教育,家庭、民族、国家、社会才有生机和希望!
我们看一看这张象喻图,当人生度过了自己的先天时期,在七岁以后也就进入了后天智识为生命主导的转折时期。后天智识一开,就需要以后天智识观念的信德为树干,承载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树枝,没有树干就难生树枝。所以说,这个信德是承载我们后天智识系统当中五德的一个主干。德的树干与后天意识系统信德(常道的信仰、信念)的树干,这个是直接相通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可以分割的。她与德的这个树干是相通的一个整体,只是她已经完全进入了后天生命期,是以后天意识为主宰的生命阶段而已。
老子所说“德信也”,非常形象地表明:信,是做人之本,是德在后天系统中的基础,是在现实世界中做人能够具备仁义礼智的承载,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全在其中。唯有忠信、厚实、诚笃,才能承载繁茂、丰满、完整、齐全的仁义礼智四德和具有最完美的人生全过程,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8-14岁时期,是生命的仁治时期,也是一个过渡的、转折的时期。仁德的内容,历史上曾经将它细化,进行规范和分类,如同树枝的分杈,主要有慈、爱、孝、悌四种。近代还引进了西方的“感恩”,感恩心其实同样属于仁德慈爱的范畴。义德的内容,则包括忠、节、勇、恕等四种;礼德的内容,则包括诚、忍、平、和四类;智德的内容,则包括勤、检(俭)、廉、耻四类。
整体观察一下人类精神系统的这张全息象喻图,我们不难发现,人类道德精神建设的主次先后、根干枝叶以及轻重缓急。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进入后天意识、智识主宰生命的发展期以后,最根本的精神要素是要在后天智识系统中优先建立信德,培养常道中的忠信,生成信仰信念的“载枝”主干。这个主干非常地重要,没有它,你就没有办法承载树枝啊!只有具备了这个载枝主干,才能建立完善的人生道德观,形成健康健全的精神系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国民族人文文化的特征完全与整个西方不同。西方各民族的发展中,文字与宗教两种元素是他们民族发展的命脉,这两种元素缺一不可。而在我国民族发展历史中,汉字和汉字中全息携带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信仰却是民族发展的主要支柱。只要我们不抹杀民族的道德信仰,并且提倡她,扶植道德信仰,她就能滋养和支撑民族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对宗教信仰的依赖性,并不像西方那样明显。只有在社会普遍忘失了道德信念信仰之后,对宗教信仰的依赖性才自然地凸显出来。
纯粹的道德信仰,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汉代“文景之治”的辉煌,并且维系着汉末以前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时期(本土宗教的道教诞生于汉代末期)。也就是说,在汉代末以前,中国整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唯一的、自然的道德信仰在支撑着民族的发展,创造着民族的辉煌。道德信仰也曾与宗教信仰紧密地结合,同样曾经创造过唐代“贞观之治”的千古绝唱。道德信仰和人生信念,长期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源生力。
自从“信仰雪崩”出现以后,几十年以来,我们共同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人无信不立”的人生现象和社会现象,导致做人和社会整体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准则像多米诺骨牌现象一样,整体地、连锁反应地完全倒地。信德缺失而导致的道德滑坡,已经严重到了迫在眉睫的时期。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还只是病急乱投医,是盲人瞎马式、杯水车薪式的补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尽快建立个人和家庭的道德信念、道德信仰,建立超越宗教观念的道德信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丰”。实践道德自救,才有希望和出路。建立道德信仰和实践道德修养,这样既符合自然的法则,于己于人、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从根本上逆转颓势和修复残垣断壁的功效。
人类道德的心灵,既需要在信德的基础上确立,同时也需要运用反躬自省方法的不断校正和救赎;人生的道路,也需要反躬自省的不断矫正。我们建立个人的道德心灵和道德之家,就要尽早在孩子还处在先天德一尚未朴散的生命时期,在后天智识刚萌芽的阶段,同步让孩子首先建立起淳厚的道德信仰与信念,从而全面并且牢固地支撑起后天意识精神系统的正向发展,确保其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健康顺利地完善。
信德的确立,要达到老子所强调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的真信状态,确保其终其一生都不会因为世俗的影响而发生动摇或放弃。同时,我们要教育孩子自己在信德的基础上,学会并且坚持使用反躬自省的这一方法,在后天智识系统中建立起仁义礼智信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校正自己生命的航向,从而创造自己的终身幸福。
依据传统道医和修真生理学的原理,我们曾经反复强调,先天中建后天最易。在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实践中,在孩子们八岁之前的先天生理时期,是建立道德信仰、信念的最佳时期,也是在建立信德的前提下,迅速全面建立后天意识系统中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最佳时期。
在孩子们的后天意识系统中建立五德的精神元素,是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会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对于幼儿而言,父母和家庭成员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要,以身作则形成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比空洞的说教胜似百倍。
在婴幼儿的德育中,除了运用经典的丰富能量供养孩子精神系统中的慧识之外,运用道德在孩子们的后天意识系统中尽快地、全面地建立五德的品格最为重要。五德品格的同步建立,能够确保孩子的后天意识系统同步从经典中摄取精神营养,并且确保后天智识健康发育,健全人格的基础,自动防御和抵制不良习性的形成和固化。先天慧识获德能,后天智识获德能,同步获得最精神。
在培养婴幼儿后天智识系统中的五德品格时,又以首先培养信德最为关键。道德信念与信仰是信德的后天表现形态,是仁义礼智的基础和承载。没有信德的承载,任何仁义礼智方面的教育都将是水上浮萍,华而不实终成空,都将是空洞无力的口头说教。婴幼儿后天智识中信德的建立,全在于父母和家庭教育的培养和提倡,这就如同成年人的信仰全在于社会和国家的教育与提倡一样。家庭父母自己首先需要建立尊道贵德的道德的信念和信仰,并且指导孩子建立和形成坚实的信德基础。
在幼儿后天意识系统中建立五德,最重要的是首先在建立信德的基础上同步建立仁德。仁德是五德之首,是百善之端。仁德的培养和建立,要高度重视老子所说的:“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后天意识系统中仁德的生成,要细化,从简易、容易之处进行培养和教育。仁德的细化,又分为慈、爱、孝、悌四个子系统。
这四个子系统,儒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我们可以逐步展开进行介绍。仁德心,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基本素养,是健康向上人生的基本前提,更是快乐生活的源泉。
西方文化中没有“孝悌”的专用词汇,但却还是将爱进行了细化,又分出子系统,感恩心就是爱这一子系统中的一个子支。这种细化对于离道失德严重的社会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感恩心中概括了孝与悌的内含。慈爱与感恩同样可以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就如同慈爱与孝悌一样是一对和谐的整体。只是感恩心的泛义化更为广阔而已。
在现代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完全缺失了父母亲对孩子们仁德心的教育和培养。家长们、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仁德中慈爱关怀的付出,却忘记了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应当同时给他们写上孝悌与感恩这几个字。忘记了培养子女和学生的孝悌心与感恩心,我们要知道培养孩子的孝悌心与感恩心,并不是真的寄托希望,得到孩子的回报与感恩,而是要培养孩子的仁者之心,为人之道。
养而不教以五德,则是父母的过失。不及时地、细腻地、完整地教育孩子们恪守五德,就必然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并且必然会对做父母的也造成伤害,这种反作用力是客观存在的。
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河北省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街头拉小提琴卖艺三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而他那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不知自己年迈的老父提着小提琴沿街卖艺。赵老先生的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是人子之父仁德慈爱的表现,但是却并不足取,并不值得仿效。因为孩子不知情,身教仁德当中缺失了孝悌与感恩的另一半,孩子没有同步生成仁孝心、感恩心,也就不是完整的爱。
2004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走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而今年端午节,报端又批露了一名大学生因为嫌弃母亲寒碜丢面子,抱怨千里迢迢送来棕子的老母,将亲生母亲强拒于学校大门之外,让老母痛泪纵横而去。
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接一代的啃老族、负心族、欺心族的病根到底在哪儿?如何进行补救呢?
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我们的民族遗失得太久,信德迟迟难以确立。家庭教育、国家教育都得承担起反省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为人父母者在慈爱关怀中,切切不可以忘记仁德的教育的完整性,不要忘记教育孩子在后天意识系统中生成仁孝心和感恩心。
“道生之而德畜之”,天地无私的赐予,父母的慈爱,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牵挂,恩师的教诲,以及树木花草带来的清新空气,与动物和谐相处带来的自然气息,各种食物给我们肉体带来的能量……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我们必须仁爱感恩这个世界的理由。只有具备仁慈博爱和仁孝感恩的心,才容易被万物无私的奉献所感动,感动的心必然会充满感激而产生回应,保持感激心的人终生都会充满快乐,幸运也会永远相随不弃。因为仁者恒乐,因为只有知道仁孝和感恩的人,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充实,更美好。
感恩心的培养生成,是慈爱仁德的基础。仁爱感恩,是对大道自然和万物无私赐予的心灵回应;仁爱感恩,是对父母恩赐生命的心灵颂歌;仁爱感恩,是对有限生命和自然资源的珍惜;仁爱感恩,是对生存环境状态改变升华的体悟;仁爱感恩,是对已经获得与成功拥有的反思;仁爱感恩,是对人生挫折、失败、困苦、疾病的最好医治;仁爱感恩,是对众多陌路关爱者的能量回报。
祝福我们在德慧智教育中,人人都能诞生一颗永恒的仁德慈爱感恩心!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给朋友的回信里这样写道:“感谢上帝!贼只是偷了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性命;贼只偷了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盗,罗斯福豁达大度,既没有仇恨诅咒小偷,也没有自怨自艾,他反而在坏事中找到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种非凡的气度得益于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这个故事,也就是在默默地启发我们应该如何感恩生活。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无奈都需要勇敢地面对,要仁心慈怀地解析,机智幽默地处理。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很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活。那么,感恩心的生活,感恩别人得到的回报毕竟是善良。我们仁爱地感恩生活中的一切,那么生活将会赐予我们灿烂的阳光照亮心身。仁爱感恩,将使我们永远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完美的人格和不断进取的信念。
人们心灵中最大的悲剧与不幸,莫过于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只有别人对不起我。”
鲁道夫•史代纳,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说:“人类为了使自己更为富足,便从外在环境取用各种东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但若不能对由外而来的东西心怀感谢、尊敬,便无法真正使外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这不管是对形成身体养分的食物,或头脑中运作的知识都是相同的道理。‘感谢’或‘敬畏’,是人类与外面世界取得关联的重要感情。”
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会对你真情而自然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你希望听到这样的话吗?你希望将来你的孩子能主动地帮你梳理一下银白的头发,或者递上一条温暖的毛巾擦一擦沟壑满布的脸庞吗?你希望你所教导的学生,一生都能回忆起你所传授的金玉良言吗?你希望你所资助的学生所学的不单纯是知识,而是真正能够成为人才吗?那么就得让家庭与社会一起,共同教会孩子们拥有仁德感恩心。
婴幼儿时期后天意识系统中的仁德培养,首先是要教会孩子说“爱”和“感谢”。
在经典诵读中,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热爱老子、热爱孔子,热爱炎黄祖先,热爱作者的经典,感恩经典赐予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营养,帮助我们道德品格的完善和获得丰富的滋养。
在经典诵读之前,教会孩子说:
我爱老子爷爷,我爱孔子爷爷;我爱《德道经》,我爱※※经。
在诵读完经典以后,要教孩子说:
我以仁德感恩心,至诚感恩※※经,感谢赐营养,滋养我心身,回报国与民。
日常生活中,吃饭是每日三餐必定重复的事情,也是教育孩子培养仁德感恩心的时机,在婴幼儿教育中应当善加利用。
每餐开始吃饭之前,陪同孩子一起诵念:
感恩自然大道,道生德养万物;饮食入腹养身,常思回报宏恩。
当孩子开智求知能接受和初步理解时,教育者还应当引导孩子饭前三思:
一思,为什么要吃饭?我的身体需要能量,食物进入身体提供我们生存的能量。这些能量将充满全身,我对被吃进体内的食物感恩。
二思,能吃到这餐饭我很高兴,世上还有许多人吃不到饭,忍饥挨饿,我要珍惜这顿饭,感谢社会和父母亲,长大要回报父母和社会。
三思,食物从哪里来?想一想道生德养,天德地慈,雨水祥风,农民辛勤耕种,工人辛苦加工,父母辛酸慈爱。自然万物和社会爱我、助我,我要热爱自然万物和社会;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人人为我而辛劳,长大我为人人作回报。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要让孩子早期就学会仁德感恩,从而让孩子以友善之心对待万物和他人.学会尊重自然和他人的劳动,也就在完善着我们自己。要从小,就培养为社会奉献、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品格。
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过:“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饭前的这种培养仁德感恩心,并不仅仅单纯是精神系统的培养、道德品格的培养。从前面介绍过的小学生对着饭赞美和咒骂试验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物质的能量是双向互动的,仁德感恩地对待饭菜,不仅可以在短短的静默中使胃部的血液充盈,胃酸分泌增加;而且所吞食的饭菜必定更为容易消化,营养成分能够更充分地被分解和吸收。古人食不语和食前静默的传统,其实含有丰富的就餐心理卫生的意义。
培养仁德感恩心,能够使人心灵仁慈柔容,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状态。我们感悟到对于宇宙最高力量大道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对身边一切的尊重。建立仁德感恩意识,意味着承担生命的责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召唤。仁德感恩心,能使人体会到生活是平等地获得与相互奉献,而不是巧取豪夺、尔虞我诈地索取。仁德感恩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流露,而且是做人的道德品格和先天慧识本性的特征。
德慧智教育婴幼儿,应当首先抓住诵读经典和进餐这两个重要环节,培养孩子后天意识系统中的仁德、慈爱、孝悌和感恩心;还应当灵活采撷生活中、环境中的细事、小事、容易观察到的事与物,进行培养。
例如,有一首《感谢你》的歌词,就对我们举一反三地展开仁德感恩心培养,颇有启发性的助益: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予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蕴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收获,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
在孩子们后天意识系统中全面建立五德的正识、正知、正念,是一个道德教育系统。仁德的慈爱、孝悌、感恩、奉献心的确立,又是五德之首。仁德是五德之纲,纲举自然目张。“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德一旦在意识系统中牢立,其余义德、礼德、智德的确立则比较容易培养和形成。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先暂时只介绍五德之纲的仁德培养,大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自己再去展开。
四、 与老子同在 与孔子同在绝学无忧
人类社会近几百年以来,由于离道失德,对道治心身德治心身渐行渐远,对功利人生却趋之若鹜,唯利至上,唯智为尊,没有注重德、慧、智三元素的整体性。没有注意到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一个先天的无为而治时期,没有关注到八岁以前是运用道治和德治创造人生奇迹、实现绝学无忧的最佳阶段。
人们的认识违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自然法则,忘却道○德一诞生养育地球上的万物,万物都具备六个自然发展期的客观规律性;人们既脱离道、德、仁、义、礼、愚(智)六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世界,又不自觉地遵从人生发展期中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福的生命六阶段的客观规律。
人们离道失德地、违背自然客观规律地片面追求智能的提升,一厢情愿地开发超常智力,创造“天才”。用孩子们的心身健康和生命前途作为赌注,进行盲目的拚搏揣锐。我们已经无奈地看到了,中国幼儿园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在学习小学的课本了,我们的小学生开始在学习中学的课本了,我们的中学生开始在攻读大学的课本了,而我们的大学生却在上“幼儿园”了。
大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挤进大学的门坎,却使无数稚童牺牲了本该天经地义属于他们专有的童年的快乐。许多孩子,才出娘胎,便堕入了社会和家庭为他们预设的苦海。他们大都被家长和社会的风潮,逼得无奈地、过早地告别了无忧无虑、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精神营养获取期,就连幻想的空间也被窒息。儿童脸上应当保持着的灿烂笑容,我们能看到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就在中国片面的幼儿天才培训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前不久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公布了《中美儿童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在对40多例中美儿童的笑容进行记录、比较和分析后,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高出55.6%;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
卡姆拉斯说,中国父母往往对独生子女抱有太大期望,是让子女容易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她建议,应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笑容,同时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这一建议,对那些热衷于智商万能、让孩子们片面提高智商的中国家长而言,无疑是最良好的忠告。
我们的小学生们虽然很聪明,在国际上能够大把地获得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的冠军,然而我们几十年下来就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福份。因为我们是以牺牲孩子们的慧识,以扼杀孩子们的科学创造能力源泉作为代价;我们还应当看到,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天才们,虽然都具有天才的盛名,但是唯智型地培养成天才的人,许多人却并没有幸福的人生。
奥地利作曲名家莫扎特,天才音乐家,被誉为“惊叹世界的神童”。是由于胎婴期无意识的早期教育,使他成为了音乐界的天才,他的姐姐是他的胎婴教育之师,是她使弟弟成为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专业天才是成功的,但他却绝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父亲逝世以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三十五岁便早逝了。
帕斯卡(1623──1662年),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16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著名的“帕斯卡定理”;19岁时,发明了一种能做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计算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的计算机。帕斯卡对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创立概率论;他所著《思想录》和《致乡人书》,对法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帕斯卡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也说:“我十八岁起没有一天不苦恼。”
约翰•罗斯金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评论家,罗斯金从小受严格的家庭教育。他每年夏天,随父母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古代建筑和名画,培养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18岁时考入牛津大学,后因生病退学,疾病缠身。此后两年,在意大利养病,同时搜集资料从事著述。1843年,他因《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一书而成名,并使其拥有众多追随者,其中就包括英国大文豪王尔德。以及随后发表的三十九卷有关艺术的评论,使他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趣味的代言人。约翰•罗斯金是成功的,但是他却也绝不是幸福的。他自己概括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曾经是中国社会民众瞩目的焦点。二十八年前,宁铂、干政、谢彦波这三人都是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是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国家和人民寄希望他们成为科学家,甚至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今,宁铂却出家为僧,干政则“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他们出家的出家,避世的避世,离大家的期望距离甚远,关注着他们成才的人们都扼腕叹息。
近几年,经常有人指责少年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不少这样的消息见诸报端和网站,不时引发人们对少年班办学的争论。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提交了一份《请求停办少年班》的提案,很快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甚至连宁铂的同班同学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以自己的感受而言,中国不能没有少年班”,一派则认为“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绝不会去少年班。”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天才群星灿烂,但是能被后人誉为幸福的天才则少之又少。要么横空出世,叱咤风云,但却盛年早逝;要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又性格怪癖,而为社会所不容……
天才们有些人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是命运却乖舛,似乎存在着一些“天妒其才”的共性现象。真是天妒吗?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早熟的天才与大器晚成的人才,命运大不相同;大器晚成的人才,比早熟的天才要强得多。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德性培养与磨砺时间长短的不同。早熟的天才,最容易缺乏的就是道德能量的滋养。
“伤仲永”类的事例,常常会在各种“同质不同形”的方式下,由家庭和社会强行施加给他们。成年人和社会只会片面地盯着他们的天才表现性,却并不了解天才产生的基础成因。不知关注“天才”持续发展过程中,精神食粮道德能量的及时补充和摄入,不知德一的能量是精神系统不可或缺的营养。早熟的天才虽然都令天下父母羡慕,但是最危险的、也必须预防的是:在没有任何方法和途径进行精神营养补充的前提下,过早地榨取他们的慧性,片面地提升智识追求天才成果,必定会提前耗尽他们的先天能量——肾气。
因为肾主水,肾藏先天元气阳水;肾主智,开发智力,就自然会调动先天肾气,消耗这一份有限的阳水。片面地孤立地提升后天智识,必然会调动慧识,耗伤孩子们的先天肾气,进而伤损他们的性体精神系统。
人类先天肾气能量的储备与充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道医学和修真生理学的揭示,人类先天肾气能量的储备在0-3岁时,才完成1/6(复卦);发育至5岁时,才储备2/6(临卦);发育至8岁时,才储备3/6(泰卦),也就是储满仓库的二分之一;而发育至10岁时,才储备到仓库的4/6(大壮卦);发育至13岁时,则为仓库的5/6(夬卦);成长至男16岁女14岁时,才将先天肾气仓库能量储备完整,达到6/6(乾卦)。然后,才进入先天阳水转阴水,阴水耗阳水而消耗先天肾气的生命阶段。
在其特征中,主要可以看到女子月经始行,男子遗精开始。由于肾主智,智识的开发,必然会调用先天肾气而支撑智识的增加。从此生命规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没有方法促进和保护婴幼儿肾气不断正常生成的前提下,在不能维护婴幼儿正常发育所需要的精神能量的背景中,单纯片面地开发儿童的智力,毫无疑问就是在人为地竭泽而渔,就是在提前调用孩子们仅有的、可怜的一点生命能量储备。
这种违反道医原理、修真生理的先天能量的提前支出,必然会导致阴水过早过快地生成,引起孩子们后天生理的早熟。女孩月经提前数年之久,男孩亦是同样过早“精满自溢”,造成他们生命的发育不能全面正常地完成发育。古医籍《寿世保元》中,曾经指出:“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精气神是人身的三宝,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旺气足则神旺,精少气弱则神衰。精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旺则体健,神壮则多智慧,神健必多寿。养精蓄气,是神旺、神壮、神健的基础。而精神系统又包含着先天的慧识与后天的智识,智识开发又明显地消耗着精与气的能量。只是人们只以眼见为实而不愿研究,等到造成伤害时再后悔时,已经遗害了几代的人才而已。
这类现象,在我国近几十年片面开发儿童智力的浪潮中已经普遍出现和存在,其危险性其实将危及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前途,但是却仍然难以扼制这种盲动的趋势。没有德育能量的及时补充,提前耗散先天肾气,是历史上众多早熟的天才容易病魔缠身、性格怪癖、生命脆弱、容易夭折的根本原因。
正如《老子•德道经》中所深刻阐述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家庭父母的过高的欲望,“不知足”的私心,“天下为家”、“天下为私”社会风气的必然影响,都是超常智能儿童命运大都预后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对天才的培养和他们的命运,曾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反思,从多角度探寻其中的原因。其实,当前这些学者的研究就是在探索如何落实“绝学无忧”的方案。然而在研究的庞大队伍中,却甚少有人运用道医理论和修真生理观,从教育的角度去解读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令现代人困惑的答案,其实全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记录之中,就在《老子•德道经》的五千言之中。“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九个字,就是绝学无忧的绝妙良方。
见素抱朴,对于婴幼儿而言,他们可谓得天独厚,本身就处在自己生命的道治和德治生理时期,这是一个极其容易自然地“见素”的生命阶段,不需要他们本身后天意识主动地去见而抱。所需要的仅仅是家长、父母和幼儿园教师们不干扰、不破坏,不用尘浊去破坏损伤他们的“素白”,不要把这种本色(污染了)。这个“素”它是指的本白,是白的,是一种自然的本色,是我们家长和社会使它这个洁白的素白的状态污染了。要求我们只用合道合德的知识与能量提升他们的抱朴能力,稳定这种抱朴的状态。正如老子所言:“貞之以无名之樸,夫将不辱”。(《老子•德道经》)
少私而寡欲,这更是对父母和幼师们的高标准要求,婴幼儿本身就处在“少私而寡欲”的心身状态中,是一种天然的道治与德治生理内环境。常常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使他们过早地丧失了这种心理与生理状态。是成人们在身教与言教中破坏了、扼杀了孩子们的少私寡欲,是成人们培养了他们的私心和贪欲。而私心和贪欲的增加又反作用于“见素抱朴”,使孩子们过早地失去“见素”的能力(性光明亮至自照失明),抱朴的稳定(天人合一路径不通)。由此可见,离道失德的后天智识教育环境,就是孩子们先天慧识的无情杀手,是孩子们见素抱朴生理内环境的摧毁者。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是胎婴养虚、幼儿养性两大人生阶段最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充分提升孩子们道治与德治生命阶段慧识与智识质量的方法,是为孩子们真实不虚地奠定道德人生之路的最佳机缘。而且这个课题、方法、机缘,将是孩子们进入人间“绝学”的基础和阶梯,是实现“为学者日益”而达到“无忧”目的的保证。
人生之初性本善,道德内境本初始,若将德育浇其根,奠定一生学无忧。在孩子们道治与德治的生命阶段中,运用道德进行教育,这才是最科学的因材施教、适时施教,“有教无类”(《孔子•论语•卫灵公》),这才是“为学日益”无忧,攀登绝学巅峰而无忧的保证。
从前面的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以自然地、深切地感触到,德慧智婴幼儿教育,才是实现绝学无忧的最好教育方法。那么,如何并驾齐驱地进行德育、慧育和智育,从而实现绝学无忧呢?
只有精良的经典诵读和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才能完整地落实好德慧智整体教育,并且实现绝学无忧。
精良的经典诵读方法:
精良:
“精”,是指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要精明、准确,选择的教材要富含丰富的道德能量和精神营养,能够直接渗入婴幼儿的心源性海,滋养孩子的先天慧识,规范和引领后天智识的健康发展与提升。
“良”,是指经典诵读的教育方案要符合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发育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要有良好的计划与安排,优良的指导方法。
如何精明准确地选择经典,世界上的经典成千累万,但是质量和能量的差异性却相去甚远,特别是道德精神的含量差别就更加悬殊。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曾经说:“古代有一个轴心时代,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出现孔子、老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古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他们各自创造了文明,这个文明影响了现在两、三千年。”由此可见,世界各民族地域文明的产生,都源自于古代的大智慧者,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开拓者、创立者。他们的经典著作,就是文化和智慧的源头活水。
在世界各民族先圣的经典著作之中,中国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经典著作。他们的思想中充满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能量和智慧的营养,能够超越民族的疆域,被整个世界所共享。
托尔斯泰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老子•德道经》)。”
德国哲人尼采称赞老子《老子•德道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说:“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 称《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
从以上西方著名哲人和科学家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自己由于百年以来全盘西化浪潮的淹渍,已经并不具备类似于西方人一样的敏锐目光,守着家底却完全不识家有珍宝,反而一概视为糟粕,欲扫地出门而后快。但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灵根,却是愚智者们难以砍伐刨根的参天大树。《老子•德道经》、《周易》、孔学都是中华民族的绝学,是最富含精神营养的经典,是德慧智教育经典中的必选教材。
运用“万经之王”的《德道经》,培养道德品格与心灵,开发慧智双运型头脑;
运用“五经之首”的《周易》,培养天人合一思维观,启迪符合自然规律的聪明才智;
运用“修齐治平”的《大学》、《中庸》、《论语》精神,塑造儒者风范,培养爱国爱民的贤才。
运用“医典之祖”的《黄帝内经》,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人才。
中华德慧智教育,选取这六部经典为主干,确立中华德慧智教育的系统论。围绕这一主干展开其它经典的诵读。主次分明,经纬清晰,安排合理,避免经典选择的无序性和能量的杂乱性。我们应当坚信:与老子同在才能绝学无忧,与孔子同在才能绝学无忧,与道德同在我们就能真实地实现绝学无忧!
在对于经典的选择中,由于《老子•德道经》是万经之王,她的能量性、哲理性最为丰富,文中蕴藏着大智大慧。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修真者,以及西方哲学家、科学家,都从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精神营养,各为所用,盛赞为创造力的源泉。而且,《老子•德道经》具有顺向指导“人生观”,逆向指导“道生观”的双重复合作用,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正确地应用她的版本。
婴幼儿教育重点,在于保护慧识,稳定慧识。在此前提下,指导孩子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要高度重视运用德一的能量滋养他们智识的正确形成。因此,建议大家采用《老子•德道经》,而不要轻易采用魏晋以后颠倒了篇序的版本。
如果您仍然想继续使用这一类版本,也建议您教孩子先背诵德篇,然后再背诵道篇。要让孩子们在开卷之时,所接触的就是德的能量,用此能量修补生命中五德的不全不足,通过“明明德”而自然地觉悟人生之道。要预防孩子们在还未能够明德的前提中,在五德能量不足、不齐的背景下,孤立地昧明于道;并且,因为教育者本身不明的指导,而使孩子过早地产生误识。
我们的家长要注意,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本身具有系统性、根源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始经典大都经过后人的编辑修订和注释。那么,编辑修订和注释者全副心身投入在编辑注释之中,他们的精神能量也就同样倾注在原始经典中,成为原始经典能量的附加部份,被其中的汉字所携带与承载。
但是,由于编辑修撰者每个人内在精神能量高低的不同,思想境界差异性的不同,那么所附加注入的信息能量也就千差万别。基本上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对原始经典的精神能量产生衰减、参杂的副作用;一种,则是能对原始经典精神能量产生接续、展开利于吸收的正向作用。这两种作用,潜意识敏感者常常能够很轻松地发现。
因此,我们在选择经典版本时要加以注意,不要随意性地选择经典的版本,以免择之不慎而影响经典诵读的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做父母和承担教育辅导的人,也不要轻易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流行的白话注释来进行辅导。我们可以解字、解句,但却不宜于用白话进行全解。要主动留给孩子们自己运用智识进行体悟的空间和时间,启迪他们的智识在慧识的作用下产生自己的解析。孩子们的求知欲极强,但却要防止教育者将自己个人不完整的智见,过早地强加给婴幼儿素白一般的智识记忆库之中,形成乱涂鸦,而妨碍孩子们在慧识主导下后天意识系统正智、正识、正知的自然生成。
在教育孩子诵读《老子•德道经》的过程中,如果同步教其识字,则共有806个不重复的生字,背诵她并同步识字,就可以掌握806个汉字。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奇书,它以简驭繁,揭示宇宙万物万事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方位和时间相互变化关系。对她的解读,需要人的慧识同步进行,它所揭示的目标具有万象性,显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量度,其总的目的是引领人明白道与德的根本性,以及在德的统驭下掌握阴阳顺逆变化的根本道理。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帛书•要》)孔子对易的研究,可以说是抓住了易的本质。《易经》既含有丰富的慧识精神营养,同时含有丰富的智识精神营养,是一部具有双重精神营养的奇书。《易经》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预测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
由此可见,《周易》富含象数理气四大元素,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社会变化规律的工具。早期背诵她,既可以给孩子提供慧识的精神营养,又可以提供智识的精神营养;既可以使传统道德文化的杰出方法论与先天慧识同步展开并且稳定地同步发展,还可以使后天智识同步掌握认识汉字。
《易经》共有1402个不重复的生字,背诵她并同步识字就可以掌握1402个汉字。
指导诵读者同样不必大量解析内容,可以解字、析句,但不宜完整地白话解析,只要孩子背熟了、记住了,将来长大以后,就能慧与智同步地进行展开应用。过度地、详尽地辅导,也难以将此奇书的象、数、理、气四大系统的内容完全介绍清晰,反而容易使孩子过早地产生智障,封闭先天慧识而影响今后的完整展开和全面把握地进行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内容,都得益她的启迪而诞生。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就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家的学说都明显受到《易经》的作用和影响。现代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她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第一章是纲要所在,“三纲八目”具有道德修养的系统性、连贯性。由个人的“明明德”做起,从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发挥到“新民”: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
这三纲八目,又可解释为“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自己的管理,内在的修养等,而“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和行动。在这里,“内圣”指的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外王”指的是“新民”(包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德慧智教育,建议在孩子的开智早期,就及时地进行本篇的诵读其意义是确保“明明德”这种需要慧识与智识共运的状态,能够早期及时形成。“慧明德”与“智明德”并驾齐驱地发展,并且稳定地保持住这种状态,从而能够顺利把握住其它两纲要,以及进入“八目”中,符合自然规律地完善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之旅。
关于《大学》的诵读辅导,由于她的能量定向,主要是在保持慧识的前提下,进入后天智识系统进行正确地规范精神系统发展;因此,在掌握了对“明明德”三字的正确解析以后,可以全篇解析辅导诵读,字、句、段、章地解析辅导都可以进行。
一般而言,大部份孩子们(七岁之前)的“慧明德”,是自然的现象,如果发现了孩子具有慧明,或者在经典诵读中出现了慧明,那么对于孩子所具有的慧明,家长和老师都不应当否定,不应当扼杀,也不能够逼迫孩子动用后天意念去使用慧明,而只能为其慧明积极地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保护慧明的稳定。因为先天的慧明,是后天智识明德(智明)同步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及进入“众妙之门”的钥匙。
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孩子们的慧明,不积极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慧明;那么,即使孩子具有先天的慧明,也可能在六岁以后就自然消失,有一部分可能延续至十四岁左右才消失。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以德养慧,那么慧明一般都会自然消失。缺失慧明者,也就只能在“明明德”三个字之中,孤立地实现智识的“明德”,后天意识明白德的理义,而不能完整地掌握德的深刻的全面的内涵。
对“明明德”三个字的解析,许多学者就是因为自己并不具备慧明,或者说丧失了慧明,所以才难以正确解读为什么要连用两个“明明”作为明德的第一纲要。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修学的全面性,对人体生理先天与后天两大系统和谐统一的要求,仅从“明明德”三个字之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明明德”,的确是真正进入儒家“大学”、道家“绝学”的前提和保证。
在人生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的先天人生期阶段,从生理而言,是以获得道德能量为主而营养精神系统的时期。这一特点,并不像少年时期需要同步校正品格,培养五德的品格才能良好地接收到五德能量;更不像青年时期、成人时期、老年时期,需要改造品格,重新建立五德品格,经过艰难的破旧立新,才能顺利摄入精神能量。这些特点和差异,我们需要明白与掌握,从而正确地、充分地运用好经典诵读,为婴幼儿积极、主动、全面地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婴幼儿时期的经典诵读,不能要求婴幼儿按照成人的标准,弄懂弄通地去进行诵读,婴幼儿不需要弄懂经典的意义,婴幼儿从经典中直接获取精神营养才是第一性的。经典富含潜在能量,精神营养的获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婴幼儿的经典诵读,只需要把握住听诵、跟诵、背诵这三个主环节,就能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精神营养的上善治水,将使婴幼儿慧识的质量充分提升和日益稳定。智识将在经典诵读中获得校正、规范、正向开发而同步记忆,为今后的逻辑推理、分析证伪的智能奠定坚实基础。慧识对道德能量的接收与智识的同步记忆,才是婴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
婴幼儿的德慧智教育,要依据婴幼儿先天无为、道治、德治生命时期的道医和修真生理特点,充分把握住婴幼儿是以五德能量输入、被动接收为生理需求的主要特点,高度关注婴幼儿的这一重要的生理机制,不要错失机缘,以上善的经典作为主要的精神食粮进行哺育,就能获得德慧智的全面发展。
婴幼儿在听诵、跟诵、背诵的基础上,适时加入同步识字,同步培养和提升智识的阅读能力,也就能够使德慧智全面获得发展。
德慧智经典诵读这种教育方法,相对于在孩子们完全进入后天生理生命阶段以后,在智识屏障先天的状态下再来进行学习和校正,再来重新跨越智障的壁垒,克服禀性和习性的阻隔,在后天中获得先天的滋养,将要轻松得多。
这些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成年人自己修学的困难与阻力,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生命哲理和慧与智同步掌握的科学性。
五、 德慧智教育婴幼智育识字始
在上堂课的讲义中,我们已经引用医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对婴幼儿的智识发育进行分析,孩子发育到6岁时(最正常的应当是7足岁),大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4—6岁每年成长约10%。在这时期的教育,比较起三岁以前的教育就会稍微困难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式和诱导式的方法,要注意运用与孩子陪同一起“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以鼓励与表杨为主要手段进行诱导启发式教育,教导汉字、语言、阅读、音乐、绘画等等活动,孩子的智识才会具有明显的提高与进步。
所以,对于失去胎婴养虚机遇的幼儿而言,幼儿养性的课程将比具备胎婴养虚基础的孩子难度更为大一些,对教育者本身内在素质的要求将更高更严格。如果没有经典诵读支撑幼儿期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所需要的耐心和教育技巧,也就更为高得多。
从6岁到8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每年成长约5%。也就是说儿童发育经过学龄前阶段,当进入小学一年级时,他们是否聪明,大致上就已经决定了90%。只要看看前面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一个结论:0—3--8岁之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两个生命期之内,的确同样是智识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假如不能把握这两个最佳的智识开发时期,年龄越长大,对智识的启发、培养的工夫就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德慧智教育理念,强调德慧智均衡发展的原则,培养道德心灵,保护和提升慧识的稳定,适时充分开发智识。在这个三位一体、三足鼎立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学龄前教育,培养人才,发现天才,扶植天才,确立道德心灵,保护先天慧识,培养开发大脑的超常智识,真实地帮助孩子们“修之身,其德乃真”。同时,使天下愿意实践德慧智教育的家庭,都能进入“修之家,其德乃丰”,共建道德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从而,真实不虚地实现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为家庭、为民族、为社会培贤育圣,培养栋梁之材,培养具有科学创造力的道德人才。
文字,是人类探索有相世界一切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我们在论述汉字一节中已经作了一些论述,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但是,我们在生命科学中要注意掌握科学运用汉字,文字是人类智识的工具。识字,也就是智识开启和升华的起步;识字,是智识与慧识接轨同步的基础;识字,是智识必需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素质;识字,是学习和掌握任何学科知识的前提与基础。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长期失误而得不到及时的校正。孩子们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学校和老师花费整整16年漫长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汉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却极其低下,既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又缺少识字和书写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别字连篇,文句不通。 1997年,北师大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语文入学检测,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满分100),可以免修大学语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仅只有六七人。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全部都要修大学语文。
我国以前小学识字教育的进度安排,既不符合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也不符合儿童大脑智识发育的生理性。儿童从七岁入小学一年级,虽然开始学习汉字,但是一直教到小学毕业,花六年的时间才学完大约2500个汉字,平均每天所教的识字量才一个多一点。这种蜗牛爬行式的识字速度,浪费了孩子们最珍贵的大量记忆储存生理期,使孩子们在小学毕业以后,还不具备真正的独立的阅读能力。
我国虽然在2000年痛定思痛,又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却又是在片面增加老师和小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出来,并没有在对其它学科知识明确压缩精简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因为,我们现在的小学生要学的功课已经有十二门之多,似乎哪一门课程都是难以忍痛割爱的精品:语文、数学、地理、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计算机等12门功课(部分地区未开历史课和地理课)。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基本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 “熊掌与鱼肉兼得”的理念,因而造成了,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推行中,出现了目标难以实现的普遍情况。
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计,几乎所有小学的老师都反映,新大纲和新课标的难度过大,按照新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过大。许多老师都说,新课标提出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当地的实际。甚至希望,将来还是回到以前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因为按照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模式,小学的识字教育虽然一直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压力没现在这么大。原来一、二年级的1250个生字都没有办法完成,更别说现在的1800个生字及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学生几乎没有。
难道真的是汉字难学吗?我不想去评价国家教育标准方案的制定。但是,仅就汉字的学习而言,并不是汉字难学,而是被成人们弄成了使孩子们学习难。由于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汉字的了解所知还太少,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了解还不深刻,我们在接受西方教育方法以后,过于机械地套用于民族文化教育之中。
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只有对尚不健全的教育政策,自己来进行救弊补缺。我们应当根据道医修真生理学,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应当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应当根据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教学经验,来制定我们德慧智教育的方案。使自己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掌握三千以上的汉字;在经典诵读声之中,就学会识字和阅读;在经典诵读之声中,就同步进行德育和汉字智力记忆的教育;要及时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汉字和英文的主人,而不是错过时机充当奴仆。
我们不要像教学大纲那样,生生地将德育与智育这两者分离开来,将识字与其它多门功课割裂开来。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特征,德慧智教育,只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一种诠释,是一种实践承传道德文化的指导方案。德慧智教育中,“婴幼智育识字始”是一个教学原则,因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特征是“先识字,后艺文”。 “先识字,后艺文”也是汉文化的力量、规律和步骤。
中华文化的特征是,若想学有所成,首先掌握汉字,掌握汉字是学习百艺、百技之先。汉字全息载体的魅力无穷,在经典诵读中及时教孩子识字更是锦上添花。在经典诵读中教识汉字,是德育慧育与智育并驾齐驱的方法,是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具有极强的开发智力的作用。
汉字的学习,能使智识达到其它拼音文字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汉字,就是掌握了智识宝库的钥匙,它对智识的开发与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系统性、包容性和多向拓展性。虽然许多的智力开发教育,也能够提升孩子们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例如音乐、绘画、体育等等教育都具有这一功效,但是任何其它智力开发教育都无法替代掌握汉字的作用。汉字是攀登绝学巅峰的路径,是我们通向知识彼岸的舟船。
当我们抓住了德慧智教育,在经典诵读中同步进行识字教育,在婴幼儿期就全面展开识字的同步教育,那么小学生必须用六年漫长的时间学习汉字才能达到的水平,我们将能够在三五年之间中的婴幼期完全实现,并且将会超过这一水平。当他们迈入小学的大门之时,就已经能够正常阅读任何课文和课外读物。他们的阅读、听力、说话、朗读、写作等等能力,都将会超过同龄的其他孩子,他们必将会成为学校学生中道德素质文化水准中的佼佼者。他们旺盛而并且稳定的慧识,也必然会从容地向自己人生最佳的发展方向,去探索新的知识,丰富和开拓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孩子们在进入学校教育的第一站时,就从德慧智三方面赢得了先机和胜券,并且为一生都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慧智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孩子避免在进入学校时才开始识字,坐失配合大脑发育同步开智的机遇,错过最佳的开智年龄,主动回避在小学接受识字教育的沉重负担和压力。我们应当明白,小学的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先天向后天全面转换进入应用期的生命阶段,是运用德育成果道德心灵和灵动活泼的慧识,全面驾驭智识,进入后天学习和深化智识的人生期。文字工具的掌握,就是自由驰骋于知识海洋的舟船。但是,按照目前小学的识字教案,大部分学生已经错过了大脑的最佳吸收记忆时期,小学应当完成以阅读学习,拓展逻辑推理智识为主的教育任务,完全被挤出了小学时期。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被我们的教育所错过。在中国教育历史的记录中,这种先例其实也是很多的。只是没有高度重视我们自己文化中汉字的特征,将汉字雷同于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而制定教案,从而导致了失误而已。
古代,虽然大多数孩子也是七岁开始进入学堂上学,但是那时候的教学却是专门集中数年之久的时间,突破识字这一道重要的门坎。这与我们整整安排六年时间,以及现在还不肯压缩其它课程而硬性规定突破识字关的理念,是绝然不同的现象。少年们的智识,一旦在转换生命期内不能顺利进入阅读阶段,当他们进入青年生命期以后,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就很难以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写作习惯,更不用说借助于阅读来开拓视野,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己了。这,才是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只会抄袭文章、却不会自己书写文章的关键原因所在。
据国内专家们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2400个常用汉字,每个孩子就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学习。
德慧智教育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案,是整体地把握着孩子们的德育、慧育、智育均衡发展,将智育中的识字,溶入在以德育为根本的前提下及时展开,而不是单纯为开智识字而单纯地教认字。
根据统计,《老子•德道经》中不重复的生字,共约806字;《周易》,共约1402字;《大学》,共约396字;仅此二经一书的生字量,加在一起就已经有共约1760个可供同步学习掌握的汉字。
如果孩子的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起步早,这些汉字量掌握以后,孩子自己的阅读兴趣必然能够全面展开。特别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如果通过背诵并且同步掌握了 这些汉字,那么他们的识字记忆能力,将会超出成人们的想象,
婴幼儿识字教育的速度,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经典诵读的进度,进行灵活掌握,贵在适时及时同步地教育孩子同步识字。特别是婴儿期,如果能同步展开识字教育,那么孩子识字的能力和速度,将会充分获得发展,其后天智能在全息性汉字的启迪下产生长足的进步。
古代汉文化的早期教育,只有两件法宝——那就是诵读与同步识字。经典诵读的选择则是其中的关键。我们的近代教育,由于西化的影响,首先抛弃了幼儿和少儿的经典诵读,长期丢失民族文化学习方法所固有的特征,所以识字难的问题才会逐步凸显出来。我们虽然仿效西方,想用拼音来解决识字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认识汉字的全部信息,没有掌握少年养正的真实内含和方法,丢失了经典诵读这一根本方法,仿效西方那种为识字而识字的教育模式,就如同东施效颦一样难以产生真正的美感,并没有解决学生识字难的顽症,因为我们所要掌握的是汉字而不是拼音。
古代圣贤在大慧与大智状态下,为子孙们设计的汉字和汉语的生理需求特点,就是要动口、动眼、动耳,以及动手。教学只有高度符合这种初始设计的原理,才会产生明显效果和作用。
我们希望德慧智教育的理念,通过经典诵读的实践,通过对孩子们德育慧育智育的立体教育、早期教育,能对现在教育的重要的关键的缺失,能够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能够减轻一点孩子们在迈入学校大门之后的沉重负担。
祝福天下所有还处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们,能够从德慧智教育中、从经典诵读中,以及同步识字的教育中,成长为德慧智全面发展的人才,顺利地迎接人生的第三阶段少儿养正时期。
“幼”,是一个会意字。从幺(yāo),从力。幺,小。年幼力小。本义是指幼小的意思。
“幼”字,《说文》:“幼,小也”。幼儿,即指力气尚小的孩子。
在年龄期的界定上,历史上各学派稍有差异。儒学的《礼记•曲礼》中,曾说:“人生十年曰幼”,也就是说十岁之前都称之为幼儿。但是道家和医家,则以孩子的生理转换特征为区分界定。
孩子性命双重结构的机体,有一个先天向后天转换的过程,一般而言逢“七”数以后即发生明显改变。而且孩子在一岁左右长出的乳牙,这种牙齿具有明显的“先天中的后天”特性,使用到七岁以后,由于孩子的生理完全开始后天性质的发育,进入了一个后天发育的崭新阶段。先天中的后天之物完成了其先天环境中的使命,即会发生“乳牙脱而恒牙生”的现象。这个恒牙基本上就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后天的全过程,这个更替期为七岁左右这一时期。这个七岁是一个先天变化圆满之数的时间。
而且在道医学中,乳牙为先天肾气之余,先天脾胃之苗。这种显态可见的、可以参照的生理现象,是孩子们先天意识(慧识)主宰心身的一个标识。一旦更换为恒牙之后,即是进入了后天意识(智识)主宰心身的生理时期。虽然还存在一个8-14岁的过渡转换期,但是就基本上从“乳牙脱而恒牙生”的现象当中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了,孩子以后天意识为用、为主导的生命时期已经正式开始了。
因此,将孩子的四岁至八岁以前年龄阶段定为幼儿期比较合理。现代社会也普遍使用这种划分,例如世界许多国家都是将七——八岁之前界定为学龄前时期。
“养性”,德慧智经典诵读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要提出幼儿养性?
“养”,養字,《说文》:养,供养也。供养,奉养,抚育,养护之意。《礼记•郊特牲》:“凡食养阴气也,凡饮养阳气也”。这也就是说,凡是从口腔进食五谷食品,所营养的是命体内的阴气;凡是饮服液体、五德能量就是滋养体内的阳气。
古代的“饮”字有多意。例如,明•无名氏《破天阵》中说:“黄冠鹤氅,息气养神,导咽还丹,饮风餐露”。就是指的饮气。“餐风饮露”,吸入能量的之意。
“养”,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历来就分为“养神”和“养形”两大领域。古人非常注重以德养神,以谷养形则兼而蓄之。现代人则将以德养神弃而不用,纯以五谷养形为用。对命体的营养追求,已经达到细致入微、无以复加的时期。但是,五德养神却几近消失,特别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古代一直是非常强调以德养精神,近百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却已经将这种五德养神忘得一干二净了。对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份作用于人体五脏的营养,一概视为封建迷信的说教,弃而不顾,其中以德养神的方法更是少人问津。
然而,形与神乃是生命双重结构的自然形态,形神分离即是生命的终结。形与神都需要营养,需要精神的食粮滋养才能健全和健康。人类的精神系统,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不能像肉身形体一样给人们的智识予以明确的标示,但是它的生命功能却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人类离不开精神营养,精神系统需要道德的营养。《黄帝内经》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这也就是说,天的德一能量和地的谷气是生命的营养,德的能量和谷气能量在体内流动激荡,人体的生命才能存在,才能充满活力,达到思想活跃,慧识与智识同步发展,思维敏锐而富有创造力;而且体魄健壮,精力旺盛。
所以,我们的生命和智慧要想全面健康发展生存,就必需高度重视性命的双重营养,双重结构复合体的生命,离不开双重复合营养的滋养。
“养”,有供养,养护之意。因为幼儿智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需要成人的施予赐给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幼儿时期,还是一个需要被父母和社会呵护的生命阶段;幼儿时期,还是一个生命在先天内环境中逐步发育完善后天智识系统和命体系统的时期。这一时期需要父母全方位的关爱,主动全面地向他们提供精神营养和命体营养。
幼儿养性,就是指在孩子生命成长的4—8岁时期,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孩子们的“养性”;养性,在古代又称之为“养德”。“养性”,是孩子们这一生命时期的关键,是重点突出的需求。
那么“性”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性”,形声字。从心,生声。本义指人的本性。《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
“性”字,是由“心”字和“生”字共同组成的。关于“生”字,《易•系辞》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老子•德道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这个“生”字,也就决定着“性”字的本质。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人的生命又称之为“性命”,将生命的双重结构特性用一个词组予以阐明。这也就是说生命具有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性体系统也就是人的精神系统。《礼记•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白虎通》曾讲:“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这也即是说,人的生命究其本源属于道生德养,人性的精神系统离不开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性成份品格和能量的滋养。人的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是这五德的受体。养德就是养性,养性必须用德。仁义礼智信等等都是德一的子系统,是德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性”,在人的生命中的内在表现形式是德性品格和能量;在人身上的外在表现,则是气质与人文素养。正如《广雅》所言:“性,质也”。人们性体系统的外在表现,的确是以精神气质所表现出来,举止、言语、行为和办事方式以及思维方法等等,都透显出人的精神面貌。
人们性命中的性体系统,又分为先天部分和后天逐步形成部分。先天部分与生俱来,先天的有真性和禀性(根性、本性)两类;后天形成的,只有一种人们常常称之为“习性”。
“养性”,具体而言,就是用道德的品格和能量抚育、滋养真性,教养、矫正、修改禀性中的五德不足,杜绝坏的、不健康习性的生成。用道德扶生真性,用真性慧识驾驭后天智识的超常提升,生成和建立最符合自然大道客观规律的正识、正念、正知、正觉的阳性的后天意识系统。将这些教育任务抢在幼儿期全面完成,为培贤育圣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培养既具备科学创造能力、又具有丰富智识才能的优秀人才作好准备,这就是幼儿养性。
二、 以德养性是幼儿期教育的根本
通过德育进行养性益慧,稳定和保护慧识,并且同步进行开发超常智识,这是幼儿期教育的根本。认识这个根本,必须依据道医生理学并结合现代医学科学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掌握其中的生命机理。
1、幼儿生命时期,是先天慧识能够充分驾驭后天智识正确充分形成的生命期。
八岁前的四岁到七岁的幼儿生命时期,是人生六大阶段的第二大阶段,是先天慧识极为活跃,并且能够主宰后天智识的时期;是在先天无为生命状态中完成后天智识,直觉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运用直觉学习丰富后天智识的人生时期。对运用直觉来认识了解世界,那就是先天中的生命期。——也就是说,七岁之前直觉是婴幼儿们的一个主要的学习方法。这一生命时期,是人生真正“慧显智升”的最佳生命时期,是自然地慧智双运、同步递进的最珍贵的生命阶段。
我们运用一个太极图象喻生命的智识与慧识,那么阳鱼代表后天智识(后天意识),而其中的阳鱼阴眼就象喻着“直觉”。后天的智识中以通过直觉这个“隧道”、“虫洞”与慧识相交通,直接获得慧识产生的最正确的信息,产生直接、快速、准确的反应;而阴鱼则代表着先天慧识(潜意识),其中的阴鱼阳眼就象喻着“灵感”,使慧识提取智识的精华进行升华,而产生新创造、新发现、新发明。太极图,是通过两只眼相互双向交通,互为作用的。
幼儿期由于后天意识形成的智障不严重,这种智识通过直觉与慧识相交通,和慧识通过灵感捕捉智识精华而产生的佳话和故事不胜枚举。
例如:根据《儿世说》中记载:“司马光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出。”“文彦博。潞公,幼与群公击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浮即出。”
这两例出乎常人逻辑推理思维规律的“以石击瓮和以水灌穴”的灵感产生和行为的执行,这在当时特定环境下是及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也是超出常规的解决办法。
其他的幼儿或因惊吓而逃走,或者呆立当地无以策对,唯独司马光和文彦博却能灵感闪现,独立地从普通的常规的智识中透过灵感通道,升华智识,产生慧识指导,及时生发出特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切,却又正是发生两个幼儿身上,给成年人的启迪极大,只是从来无人深析其中的生命机理而已。
它所揭示的是:幼儿的思维是一种直觉与灵感同步交叉双运、互通于智识和慧识之间的模式。这一特点,对于没有进行道医学修证与实践的人而言,则难以体悟其中的细微过程。这种婴幼儿的思维模式,成年人只有在自己能够达到“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老子•德道经》)的状态中,才能够产生深刻的感受,而不是目前的科学仪器所能够全面分析的一种生理结果。这种婴幼儿的思维模式,与成人对问题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归纳、推论,在此基础上再迅速找到答案的后天智识的经验模式,是迥然不同的两个天地。
但是,可惜的是我们的成人都是凭着自己后天的、经验型的思维框架来分析婴幼儿慧智同运的模式,也就甚难得出正确的解析和结论,更难产生正确的指导方法,全面科学地教育婴幼儿童。相反,却常常强硬地运用我们的愚智、经验思维扼杀婴幼儿的这种思维模式,强迫他们过早得接受成人的思维模式,破坏了孩子们的慧智双运的自然模式,这无疑是人类的一大带共性的悲哀现象,使人类一代接一代更深地向愚智的底线滑落。
現代人中的智者,已经罕有能够达到老子那种:“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孩。” 无为而先天的境界。我们的成年人仅仅片面地运用智识的逻辑推理,分析研究的方法设计婴幼儿教育的方案,也就没有办法真正全面了解和掌握婴幼儿教育的特点。
我们再举一例:根据《刘劭•幼童传》中所记:曹操的幼子曹冲,五六岁时智力就超过成年人。当时东吴的孙权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众臣望着大象无计可施,但是曹冲却“舒令置象大船,刻其水痕,称物较之,即得轻重。”
这些事例可以说比比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很多。只要我们去搜索、翻阅一下古籍当中的记载,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的。我们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析到幼儿生理的状态,了解他们是如何通过直觉的阴眼和灵感的阳眼来提升和同步运行自己的智识和慧识的。
其它还有智识通过直觉快速反应,表达自己与生俱来的慧识对智识进行升华的例子,同样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比比皆是。
例如:京山人王格,五岁时,父亲在读书的时候,他侍其身侧。父亲令他应对曰:“砚台四角正。”王格应声答曰:“佛殿两檐高。” 这个工整度,作为一个五岁的儿童凭什么能捕捉得这么准?实际上是通过直觉快速反应提取了慧识而对智识进行升华,所以才能够快速反应地产生这么工整的应对。
贵溪人周一经,六岁跟随父亲入郡,朝阳东升,有人出对云:“东方日出天开眼。”其应声答曰:“西岳山高地出头。”
李东阳,幼被举荐为神童,入朝见皇帝,因人小跨不过门槛。皇帝说:“神童足短。”他当即对曰:“天子门高。”
另据《儿世说》记,詹金龙,五岁时皇帝召见,皇帝曰:“三尺草莽。”他对曰:“万年天子。”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所记:幼时的孔文举,随父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官拜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人都很有才能,需要称为其表亲才得以进。当时文举来到李府,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君亲。”得入。见面后,李元礼便问他:“你和我有何亲戚关系?”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先人仲尼与你的先人伯阳有师生之尊,所以我与你有通世之好。”李元礼和宾客莫不为之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到了,别人就把刚才的事告诉了陈韪,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使陈韪很难堪。
孔文举在受到别人贬低时,能迅速地做出反应,接过别人的话题,巧妙地予以反击,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抓住了别人的弊端。这里面的逻辑性、推理性,更重要的是他这种反应的快速性,实际上已经把成人后天智识需要思维而产生的一些判断,早就在他轻松地通过这个直觉、通过这个灵感双向互动很快地就达成,所以在短短的那么一点点时间里,就能准确地捕捉和反应过来。从其对答之中,可见其灵感透发之灵活,直觉反应的敏捷。像此类幼儿智识快速而准确的直觉反应,历史上真是俯拾即是,数不胜数。
一旦进入八岁以后的少年时期,如果不继续运用上善治水,以德养慧,养育和保护好幼儿的慧识,不运用正确的、符合道医生理的幼儿性命理论对智识进行开发,那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严酷现实也就必然会产生。
因为八岁以后,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人在少年时期就会进入以后天意识为真正主导的生命期。此时,幼儿智识通向慧识的直觉(阴眼)通道,就会被逐步封闭或者被屏蔽缩小;而先天慧识获取后天智识精华的灵感(阳眼)通道也会逐步闭合,从此就进入了慧识与智识“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道经》)的纯后天智识用事的生理状态之中。这种现象,在那些不高度重视以德养慧、而片面开发后天聪明才智的教育中,将表现得格外突出和明显。
实际上,我们现代的孩子、家长都非常重视提升智识,用各种方法来提升,结果基本上都是一个失败的道路。为什么?——没有掌握幼儿的道医生理学、修真生理学的原理,是盲目地开发,是大人用自己已经被屏蔽住了先天慧识的后天的、片面的智识,在进行一种孤独地寻求,所以难以达到目的。
2、幼儿生命时期,是修补、提升先天禀性中五德品格残缺和五德能量不足的最佳生命时期。
八岁前的四岁至七岁的幼儿生命时期中,是一个先天内环境为主导期的生命环境,后天意识在这个先天内环境中迅速充分发展,而禀性中的先天五德不足逐步充分释放与暴露,并且逐步形成性格固化的时期。所谓“七岁看老”,其中就包含着禀性释放和习性逐步熏染养成,共同构成生命性格的现象。
先天德一的完整性不足,处于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的分解状态中,是人类生命全息中的共性现象,也是自然大道留待人类在自己的生命进程中自我完善的机缘。先天五德不足的集约状态,就称其为“先天禀性”。如果这种先天禀性与后天智识系统相结合了,就成为人一生的后天禀性,构成每个人各不相同的、千差万别的品格和气质。
生命中德一的参差不齐,包括仁德(木)、礼德(火)、信德(土)、义德(金)、智德(水)等五个方面的强弱、长短、高下现象。这些德一的五个子系统中,任何一项的缺乏或者过弱,都会对人体生命今后的健康状态和性格品质构成强大的作用力。
例如:
仁德阳木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自傲抗上,不服人管,常生怒火,对人白眼冷对。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怒气伤肝,气滞血瘀,头晕眼花,胸闷腹胀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仁德为肝脏健康之本,肝主筋(血管、韧带),仁德缺乏的人最容易四肢麻木,中风瘫痪。
仁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慈爱善良,宽容忍辱,博爱万物,举止端庄,柔和畅达。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怒气伤人,人际关系紧张而艰难,难以顺利发展。
礼德阳火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性情急躁,虚荣爱美,无理争胜,容易记恨和憎恨别人。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恨人伤损心气,导致五心烦热,忡悸健忘,神志紊乱,失眠多梦,甚至精神颠狂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礼德为心脏健康之本,心主脉(血液、体液),礼德缺乏的人最容易上焦血气凝滞,音哑生疔长痈。
礼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行事光明磊落,明白道理,秉规持范,遵纪守法,不争不惑,不急不躁。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贪求虚荣,逐美粉饰,而难以足踏实地顺利发展。
信德阳土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猜忌多疑,疑神疑鬼,蛮横蠢笨,埋怨他人,无事生非。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脾胃损伤,胸闷气胀,嗳气吞酸等症状的胃肠溃疡疾病。并且,因为信德为脾胃健康之本,脾主肌(随意肌、平滑肌),信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气短虚弱,腹痛吐泻,四肢乏力。
信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忠信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真诚待人,信念坚定。人无信则不立,心无诚信,谎话骗人而自以为高明,也就任何事情都难以真正办好,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义德阳金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妒忌心强,虚伪好辩,逞能于是非中,对人刻薄残忍。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因气恼别人而伤肺,口舌溃疡,气喘咳嗽,咽喉肿痛,肺痨咯血等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并且,因为金德为肺脏健之本,肺主皮毛(皮肤、毛发),金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皮肤疾病和毛发的疾患。
义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助人为乐,助弱扶危,济安拔险,处善聚缘,处事果断,为人排忧解难。生命的道路上也就必然表现出吝啬小气,贪占便宜而形单影只,难以顺利。
智德阳水缺乏或者过弱的孩子,将来的性格必然多愁善感,迟钝愚鲁,自寻烦恼,忧虑自生,损己心身。而且,在健康上必会造成耳聋耳鸣,腰腿疼痛,阳痿遗精,生殖障碍,泌尿系统病变等症状的疾病。并且,因为智德为肾脏健康之本,肾主骨(骨骼、关节),智德缺乏的人最容易患上骨质增生,骨质疏松等类疾病。
智德缺乏的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在胎婴和幼儿这两大人生时期中,及时矫正、修正、补充,那么长大了也就难以声色不迷,虚怀若谷,处下不争,谦虚柔和,欲淡不贪,通达顺变。那么贪恋吃喝,乱性败气,生命的道路也就必然艰难,难以顺利。
我们以上对五种缺乏可能产生的性格表现,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以及可能产生的疾病,作了一个粗浅地分析。这些粗浅地分析也足够引起我们对早期如何在孩子们的婴幼发育成长时期及时地加以校正和补充,引起一个足够的重视。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先天五德不足,是一个自然的现象,其成因是多重因素的集约组合而生成,在此不作深入讲解。但是,这种不足如果在它们没有后天转化以前,不及时加以改变,也就必然转化成后天信息植入形态,构成每个人的禀性特异气质。
在先天禀性没有释放之前,或者释放之时,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机,及时加以修补、调节、矫正最为轻松,而且容易。在胎婴养虚和幼儿养性生命期时,这是一个最为容易完全的过程,正所谓“辛苦两三年,免却百年忧”。因为先天中补先天最易,先天中调后天不难。错过这一珍贵的时期,先天转化成为了后天,那么也就真的是一个“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的问题。而且,随着外因的强力影响,不良习性的沾染,也会迅速加重、加速这类禀性修改的难度。
先天禀性中的五德不足如果任其释放、进入、参与、作用于后天智识系统的形成过程中,成为一种固化的模式,那么由于它们是在大脑皮质层逐步发育的过程中同步参与进来的,就会随着大脑的发育步伐而牢固地与皮质层紧密相结合成一体,先天转化成后天,从而形成整个人生生命期的后天禀性性格和气质。
道是人类最终必然的归宿,德是人类最佳的精神营养。但是,德这个“一”的完整性状态,在人类的后天意识中很难保持住她的完整性,很难控制住不让德一朴散成五常,在人体生命中的后天智识状态中这种稳定性的保持不容易长期稳定。
我们成年人挂在口边的“道德”一词,其实所言都是常道、常德的概念,而并非《老子•德道经》中所揭示的、必须在先天状态中才能感格、体悟与验证的德和道。成年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的屏蔽作用,如果没有真实的圣人之治的实践,返朴归真于先天生理状态,那么所言所行都只是一种后天的、常道的伦理道德概念。所以,古人“道不足与常人言”的意蕴也正在如此。因为常人是后天意识在主持自己的言行,怎么能够感悟到一定要进入先天无为状态下才能体会的呢?成人由于后天智识阴我意识系统屏蔽作用,不打开、不迈过,那么就很难去体悟真正的大道,真正的德。
但是,七岁之前的婴幼儿却可以轻松地“感而遂通”,“感格致知”,“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这个七岁之前的生命期太珍贵了。我们要是能够进入七岁之前的生命期,回忆到那种状态并且保持那种状态,那么我们对德、对道的体悟就能够真正地进入真道、至德,因为这一阶段不存在后天意识智障的壁垒。七岁之前的先天生理极为重要,七岁之前的经典诵读教育,也最容易实现学习的最高境界。例如,儒学的“与古人居,与古人谋”,道学的“众妙之门”,释学的“灵”“空”等上乘境界。
孩子们的发育,一般在人的三岁以后就很自然地逐步落入后天之中;先天中的“道○”纯真状态,随着幼儿期的开始而转入了“德一”的内环境状态。德治的“一”态,随着幼儿禀性与意识的结合而逐步分解,随着幼儿习性的沾染而逐步离失。
在人生的幼儿期,当人们未能主动保护和教育儿童继续保持住这种天性的自然无为的德一状态以后,德一的这种完整性就最容易发生解体而“一散为五”成为五常,顺着常道之规律顺变。八岁后,就进入了人生的“仁治”时期,而开始迷失“大道”进入“常道”的人生之旅——也就是步入了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阶段,滑入德的五个子系统状态中。由于它们已经是后天的状态和环境,是后天意识系统应当具备的品格和能量,所以儒学中又称为:常仁、常义、常礼、常智、常信。
在人出生以后,如果按照常规,一般规律性地经过0-3岁年龄期的阶段时,这种稳定的先天阶段都必然会自然地解体。我们养育过、关注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三岁时期,有个特殊的现象:对三岁孩子的来说,人已经要独立地表现自己了。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他人生的第一次反抗母亲而显示自己存在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不研究儿童的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没有回到自己那个时代,仔细地搜寻那个经历的可能不容易发现,但是这个“反抗期”非常的重要。这个“反抗期”在道医生理学之中,就是孩子进入后天释放先天中的禀性的关键时刻。
以这个时刻为起始,如果胎婴教育采用了德慧智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那么由于孩子的先天不足已经在胎婴期已经获得了修补调整,禀性中的不良因素、五德的参差不齐已经获得一些矫正,那么孩子先天禀性在向后天智识中释放时表现就不会太恶劣,反应期也不会十分明显。
如果我们未对孩子进行相似、相关的教育,而是任其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且先天禀性的欠缺又特别明显时,孩子的这个对母亲和父亲的反抗而表现自我时期就会非常明显,常常给父母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终生难忘,甚至会感觉到“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小坏蛋,这么小就想趴在头上拉屎撒尿!”。这个反抗期,就成为“三岁看大”的最重要标志。
如果运用胎婴养虚教育或者相似性教育,在三岁以前的教育中以德育儿,使孩子的慧与智发育正常,那么这种正常可以保持到三十岁!直至其“三十而立”,开创自己生命的新天地,创造自己良好的事业。
当然,那些任其自然发展的养育,其作用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果不同而已。因为小学教育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所给孩子的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知识,这种感受就如孩子一岁时的感知是一样的。只不过,此时是后天智识系统,从直觉认识事物,初步转换成为逻辑推理、分析验证的经验状态而已;中学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它给孩子的只是如何认识这个有相世界的工具,告诉人这个有相世界如何运用后天的智识去认识,这一阶段正如孩子两岁时的语言能力一样;而三十岁以后,则是用这种语言去在这个世界上进行行动了。
婴幼儿的起步教育如何,的确可以定向出人的一生全过程。
凡是在家庭育儿错过胎婴养虚的,应当高度重视幼儿养性生命期的德慧智整体、全面教育。先天禀性逐步向后天智识的释放,随着大脑的发育而同步完成。人类大脑的细胞的发育,在三岁时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六十;六岁时,则完成了百分之八十;八岁时,则达到百分之九十;而九岁至二十岁的十一年间,则仅仅发展了百分之十的部分。那么,在八岁前由于孩子并未完全退出先天状态,“先天中改后天最易”,就仍然是一个极佳的时机。只要家长抓紧这一宝贵时机,仍然还可以比较快速地完成对孩子禀性的修正、矫正。
人类的后天禀性,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是可以通过道德修养而修改变化的;只是在不同生命期阶段,各有难易与时间长短的不同。因为每个人都有“真性”的存在,真性是改变禀性的原生力,真性与德和道具有天然的亲和力。真性在胎婴时期和幼儿时期最为活跃,婴儿幼儿时期也是人类实现再造的最佳时期。
道医学派内以及修真界的金丹学派中,就是高度重视幼婴时期的生理价值。“回婴忆望”的方法,也就是如何在老年时期、成年时期、青年时期,甚至少年时期主动克服后天智识的屏蔽、禀性习性的阻隔,在心身中建立跨越时间空间的通道,直接回到自己的婴幼时期的珍贵的先天状态之中。在这种先天心身环境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矫正、修补后天的失误和错误,并且坚持住保持这种先天无为的状态而改变整个人生各阶段,继而运用“婴幼心态”,重新给自己的生命进行定向而发展,创造生命的奇迹。
由此可见,婴幼时期是人生最宝贵的人生阶段,是可以重新塑造和改变人生一切的珍贵时期。
婴幼时期,如果不失时机地开展德慧智经典诵读教育,给孩子的真性提供大量丰富的上善能量,那么她本身和她所主宰的慧识就能迅速地阻断、中和、消弥先天禀性中的不足,全面改变和提升生命中五行五德的品格,并且在不断释放的过程中,对后天智识同步发育结合的结果进行良性的校正,使幼儿的品格气质具有德性,成为一个人格完整和健全的人。
预防不良习性生成,在幼儿时期还有一点同样极为重要,我们的家长和幼儿教师不可以当面错失机缘。这个机遇,就是幼儿期是预防不良习性生成的最佳时期。
所谓“习性”,也就是在外环境持续的外因作用力之下,习惯成自然而沾染的不良智识意识和行为习惯。这一点,我们的为人父母者常常并未引起高度关注。
其实,父母本身的道德素养水平,家庭所有成员的道德思想境界,邻里朋友们的道德教养素质,幼儿园教师本身的道德人文气质,都是幼儿形成后天智识习性的环境和温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外环境因素。
孟母三迁居择邻的故事,我想对我们会有所启迪。故事是说: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逝世了,他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成人。起初,他们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触目及见的丧葬过程就比较多。年幼的孟子,也跟着学会了一些大人们捶胸顿足、嚎啕痛哭的样子。母亲看到以后就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举家迁移,将家搬到街市中。但是这次又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太近,孟子又跟着学了些如何做买卖和屠杀牲口的知识,回家就模仿给母亲看。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一个学宫旁边。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在一旁看见了,也就一一地记住了,言语和行为变得循规蹈矩起来。孟子的母亲这才满意地感叹:“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也就最终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了。孟子经过母亲的精心培养和老师们的正确教导,后来成长为中国古代儒学的亚圣。
由此可见,作为家长和老师,只有高度重视外因对幼儿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力,积极预防不良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防止对幼儿心灵产生积习成性的作用力,才是正确的教养之法。
因为幼儿生命期是先天无为的阶段,心灵如同白纸一张,学习模仿接受能力极强,正是“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关键年龄期。这一年龄期,如果家长和教师对外因的作用力不能正确认识,对外环境的作用力不予以高度重视,稍一不慎即可能影响孩子的终身。而且,幼儿时期沾染的不良习性,由于正处于大脑后天意识高速同步发展时期,因此习性能够极其容易地在大脑中转化成后天意识中的禀性,最后自然就会长期地体现在行为上。
只有“修之家,其德乃丰”的家庭,才能养育出道德品格的子孙和优秀的人才。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曾经记载着大量这样的事例,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据《刘劭•幼童传》中记载:丘养浩,三岁时他父亲抱着他去外祖父家玩,第二天,他就能够自己一个人跑到外祖父家。后来父亲找到了他,问他怎么会自己跑这么远找到外祖父家,丘养浩却回答说:“门墙红圬,折而小巷,知为外家也。”有一天,他在外祖父家玩耍,拾得一颗巨珠,当即就奉还给了外祖父,外祖父问他:为什么不给你母亲呢?他回答说:“实翁家物,安得奉母。”由此可见,这孩子在道德观形成的基础上智力聪慧,记忆力和直觉辨识力甚强。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与兄食梨,每次都取小梨,而不抢大的。别人问之,他说:“小儿法当取小者。”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孩子恐怕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心中没有德能的滋养。
张元,六岁时,祖父将其就井旁洗浴。张元不肯,说:“不能亵露其形于白日之下。”
王泰,数岁时,祖母散枣栗于床,其他小儿竞相取之,唯独王泰不动。祖母问他,他说:“不取自当得赐。”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幼儿们在对父母的感情上、在道德观念上乃至在伦理观念上,都超过了同龄期未经良好道德教育的孩子,他们的德育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
3、幼儿生命时期,是充分提升后天智识,大量记忆储存后天知识,全面认识、了解、掌握一切有相世界事物的最佳生命时期。
道德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高度重三因论――这就是本因、内因和外因。本因,是指孩子本身所具有的先天禀赋(包括遗传基因,但不是主要的),约占40%;内因,是孩子本身各种因素集约产生的努力勤奋程度,同样占30%;外因,父母本身和教育者本身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方法以及环境因素,同样占有30%。三因是万物生成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因素,或者某种因素不完整和健全,都会直接影响事物的正常顺利发展。婴幼儿教育,同样难逃这一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
正如老子所言:“三生万物,中气以为和”(《老子•德道经》)。三因构成事物生成的基数以后,必须依靠道○德一的“中气”能量,作用于三因的内与外,使三因整体和谐地全面协同地展开,从而生长成就事物,德一的能量就是使三因正常健康发展的根本。我们只有掌握住老子的唯德辩证法,用德一统帅三因,才能正确地把握住德慧智婴幼教育。
我国历史上,在宋朝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用这个故事来分析幼儿教育的三因成才论是比较贴切的一个例子。这一篇是宰相王安石所写的真实的故事,文章的名字是《伤仲永》,译成白话的意思就是:
金溪县人方仲永,他家中世代务农,没有出过读书人。方仲永五岁时,还不认得笔墨纸砚,有一天却忽然哭闹着向家长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很奇怪,就向邻里读书人的家中借来给他。幼儿方仲永,马上不教自会地磨墨提笔写下了四句诗,并且还签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表达了孝养父母、团结宗族的意思,诗被乡里一位读书人拿去阅读,颇为赞赏。从此以后,旁人只要指定某一物做诗题,方仲永就能挥笔而就,诗的文字技巧及意境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乡里人就对他非常器重,视为神童,并渐渐对他的父亲也礼待起来,有的人施舍钱财给他。方仲永的父亲就觉得这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每天都携带仲永向乡里人到处乞讨,谋求财利赏赐,而不让幼小的仲永进学堂读书学习。
我很久就听说过此事了,明道年间,我跟从父亲回到家乡,曾经在舅舅家见到过方仲永,那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们叫他做诗,已经与我过去所听闻的水准不能相比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时,人们告诉说:“他的天才已经泯灭,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王安石认为:方仲永的聪明颖悟,是上天赋予的。他有天赋,比起经过苦学而成才的人要优越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平常人差不多,那是因为没有受到常人所受的教育的结果。他的天资是那样地好,只因为没有受到教育培养,尚且沦为普通人一样。现在一般说来,天分不高的人自然是很多的,如果再不加以教育培养,恐怕会连一个平常人都不如吧?
这个故事以及王安石的伤感分析,至今仍然具有极好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明,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先天所携带而来的禀赋,只是各自具有强弱、大小、显隐的不同。方仲永的先天禀赋中具有文才的属性,擅长诗文。他的禀赋具有“强”和“大”,并且在五岁时突然自“显”的特征,从而将先天禀赋中40%的信息与能量,突然通过后天智识释放出来。
方仲永的现象,也验证了人生六阶段中八岁以前的幼儿时期,是人生先天慧识最为活跃的阶段。而且,这种释放如果没有内因和外因的协同提高与巩固,在人生进入先天向后天转化的少年时期(8-15岁),即会表现出逐步衰退,当进入完全的后天阶段(15-24岁)以后,将会在青年时期消耗尽净。
从方仲永现象中,慧识主宰智识的这种任其自然演化的结果,能够给我们以甚深的启迪。它充分说明,慧识需要能量不断地补充支撑,需要后天智识的同步学习而接续提高。王安石虽然伤感方仲永是由于他父亲没有让他读书学习,造成才智的枯竭,但却没有观察分析到其父亲自私和贪欲的言行,对方仲永的慧识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人的整个先天无为系统和其中的慧识,都是与道和德的品格频率相同的。这个频率能够越接近,那么能量获得也就越多;离开这个频率,不能够同频共振,也就切断了能量自然地获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少私与寡欲。只有“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老子•德道经》),才能产生和保持住“绝学无忧”。父亲浓重的私心和贪欲,其表率作用逐步破坏了仲永的“少私寡欲”的心灵,使他的心灵不再素洁和纯朴,加上又未掌握如何“见素抱朴”的方法,那么也就必然很快从“绝学无忧”的先天慧识状态中,跌落到“浊学有患”、“渐愚若常”的纯后天的一般智识之中。
我们可以相信,在这种失于道德教育的家庭环境中,即使方仲永能够上学,通过学习接续他的慧识而转化成一部分智识,也绝不可能保持住其智识的同步精进。在没有道德精神营养哺育的情况下,他的慧识迟早都会萎缩与退化;所存留下来的,仍然还会只是孤独的、有限的、没有创造力的智识而已。江郎才尽,只是一个早与迟的区别而已。我们现代教育中所培养出来的学子,只见“知识”、不见“人才”的共性现象,与“伤仲永”的现象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们不愿深思其中社会的“共因”而已。
德育的缺失,必定导致人才的奇缺;德育的缺失,必然造成创造力的丧失。
仲永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条真理:每个孩子都具有先天禀赋,只是强弱的不同。强者可能自然透发,这是极为稀少的现象,而弱者总是占着大多数。大多数的弱者,也就更需要德育能量的滋养,从而由弱转强,利于透发。少数强者,也离不开德育能量的扶生,使其稳定地持续发展。而且,婴幼儿德育和智育是婴幼儿禀赋慧识的助产婆。德育能使婴幼儿的禀赋发育完整,先天充足。智育及时而又正确地展开能使禀赋慧识顺利地诞生和成长。
分析此例,我们可以看到:德慧智教育,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是“三生人才”的科学方法。只有将“德慧智”这个“三”的整体把握住,并且及时善加应用,才是最佳的人才培养之法、幼儿教育之法。
在分析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在把握住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再来借鉴一下西方相关的对外因研究的成果,也就能够做到不迷不惑,不会被成年人的功利性智识阴我心所左右而盲从。这个盲从,当然主要是跟着国外的科学研究成果片面地去追求智力的提升,而没有注意到西方整个教育的土壤和背景。可以说,这是我们近代国内研究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模仿而不是整体地从中发现别人教育的背景和需求。
西方世界正在全力研究如何开发超常的智识,充分提升人们的后天智识,培养自己的天才。但是,仔细研究他们的成果以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包括研究指导思想上的缺陷。他们的教育理念,被“有之以为利”的功利思想所封闭,并没有全面深刻地关注生命的深层现象,对于生命中客观存在的“无之以为用”所知太少。整体上,这个“无”还是他们研究的盲区,对于“无之以为用”的运用,并没有良好的对应之策。
德慧智教育理念,始终把握住以德育主宰、指导超常智识的开发。西方学者中的部分智者,也逐步注意到了西方教育研究开发的这一缺失。井深大曾经说:“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培养精神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如果从早期开始进行智力教育,肯定会培养出英才。但是,对‘幼儿教育’最重要之处,并非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智力,而应以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要把忘却了的‘一半的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井深大的这些见解,真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教育研究唯利性应用的弊病。世界各国的教育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寻找正确的教育之路。但是,由于功利主义的影响,“有之以为利”的诱惑,使人们难以寻找到一条万全之策。
严酷的是,面对西方目前仅有的对教育研究的片面成果,由于“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观念作祟,加上我们自己离道失德日益加重,逐步远离自己民族的传统道德文化,造成国人心灵丢失根文化诚信支撑的基础,故而对西方的一切趋之若鹜,盲目仿效,大有不可收拾之势。
家长们在幼儿早期教育的目标上,急功近利,普遍表现出对孩子的后天智识,片面地寄以过高的期望值。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拿“第一”,成为“尖子”,变成“神童”。于是,不惜重金为孩子买高档的、大量的书籍、玩具、乐器等,带领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的学习,幼儿教育成了“超前教育”、“过度教育”、“疲劳教育”、“强迫教育”。若不早日正本清源,则可能对孩子、对家庭、对民族造成难以治愈的伤害。
我们应当诚信、坚信《老子•德道经》中的教导: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老子•德道经》)人类的一切发展,都应当以尊道贵德为最高恪守的原则,婴幼儿的智识教育、幼儿智力的提高,同样也毫不例外。
离开尊道贵德的宗旨,片面追求超常智识的开发与提升,终将是水月镜花,浪费资源。既不符合道医学中幼儿的无为先天生理特点,又难以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我们必须深知,人类的智识,只是人类后天意识系统的一个部分,是一个子系统。人的后天意识系统,由于存在于、运用于阴阳二的环境之中,它本身的状态也就具有阴阳属性特征。孩子的婴幼时期,是“人之初,性本善” (《三字经》)的状态,近代科学家已经证实“人性本善”。
人性本善,幼儿养性,就是要养其善,增强善。这说明导入善则形成善意识,运用善知识而强化“性本善”;浸入恶则形成恶意识,污浊和摧毁“性本善”成为不良习性,如果再与释放的禀性相结合,就会共同构成不良素质与性格;如果给予婴幼儿“中性”的知识,那就是能够被善与恶共同应用的智识。例如,纯“数理化”类的知识就属于中性。
人类的智识,植入私和欲则集约成为阴我心意识,当与禀性中的不良因子结合以后,就会成为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贪得无厌、损人利己的小人;培养孩子的大公道德精神,则为正意识、阳性意识、道德意识。当这些上善的知识与婴幼儿先天禀赋中的五德结合以后,既能校正和清除禀性中的不足,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德道经》),使孩子五德齐备,从而形成优良的道德品格和气质;又能支撑慧识不被屏蔽和泯灭,引领智识向更深更广的方向正确发展,真正成为胸怀大志、意志坚定、品行端正、学识丰富、为国为民真诚服务的有用人才。
要想开发出婴幼的超常的智力,首先我们应当了解阴我意识心的概念。避免幼儿阴我意识心在没有德性制约的情况下,迅速地生长和形成,那样就会既损伤“性本善”,又会泯灭还未稳定的先天慧识。
阴我意识心,是意识系统中阴意与阳意这一对阴阳内的阴意识,又称之为阴意。凡是不符合德一理念的后天意识、主观意识、未被五德标准所规范的意识是阴意识,充满自私自利、贪欲妄念以及八荣八耻中所揭示的八耻的思想行为,都属于阴我意识心。
阴我意识心,对事物的判断与取舍,以是否利己和满足个人欲望为是非标准;是被万事万物阴阳属性所制约的后天意识,是以私心和贪欲为主导性的意识。它不是符合上善的意识,是并未接近德性要求的意识活动,它不是正念、正识。我们在幼儿教育中,既不能放任它的自然形成,更不能用成人的不良言行促使它生成。老子在五千言中,曾经深刻指出:“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德道经》)
婴幼儿生命期,就是人类最素洁与最纯朴的重要生命阶段,是少私而又寡欲的最符合道德本质的生命阶段,是以德治身国的宝贵生命时期。
我们的父母和教育者,要高度注意爱惜孩子心灵的素洁与纯朴,用上善的德育保护和维持幼儿少私而寡欲的先天无为生理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展开超常智识的开发,广泛学习后天的知识,攀登学识的绝顶,也就没有忧患的产生。道德,是幼儿智力开发、超常智识产生而达到学问绝顶的保护神和引路人!老子的教诲,也同时在向整个中华民族和天下父母昭示:德慧智婴幼同步教育,是达到学问绝顶的最佳时期!天下父母都不可过错过这一创造孩子们美好人生的绝佳时机!
八岁以前孩子的阴我意识心,与成人的阴我意识心是完全不同的。8岁以前的孩子,尚处在后天中的先天状态,后天意识正在逐步完善,并没有产生成年人才具备的逻辑推理、分析鉴别的智识形态,所以他们的鉴别力、判断力、意识决断力都处在稚嫩的状态,因此后天阴我心意识系统,并没有完全形成和固化。他们的后天意识系统还处于发育形成期之中,他们本因当中的禀性因子并没有完全展开以及充分释放。相反,家长和外环境的不良影响和不良的教育,外因对他们不良习性的形成,对他们的阴我意识心生成却具有极强的作用力。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
八岁前孩子的后天阴我意识心表现,一部分是本因中禀性的短暂透发,一部分是环境教育的影响。先天五行五德的不足,会在此年龄时期逐步有所表现,但是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禀性自透,从孩子的无意识表现中,成人可以观察得到的这种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正向性的德慧智教育,使这种禀性自透的“开关”完全关闭,将他们的不良禀性深埋在道德的厚土之下,不让它们发芽、出土生长。培养他们深厚的道德信念,用道德上善来规范言行举止,让他们与老子同在,与孔子同在,与道德同在,也就能建立起信德的厚土,就能深埋禀性中的恶性的种子,不使其萌芽透发,德慧智教育也能同时杜绝孩子们不良习性的形成和积累。并且在全面展开这一教育的同时,将每个孩子生命中先天五德的不足,及时补齐补足,完成道德人生的最佳奠基工程。
八岁以前孩子的阴我意识心,尚在萌生形成时期,具有闪现性、浅表性和非稳定性。他们的这种尚在逐步形成的阴我意识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再造性、阳性转化性。这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阴我心意识,导之正则正,纵之则为祸其一生。他们的阴我意识心比较容易转化成正念正识。如果失之于疏导教化,则容易沉淀积累成这一人生时期的阴我意识心的“种子”和“根”。
我们分析阴我意识心时应当注意,它是本因、内因、外因的结合体、复合体。八岁前孩子的阴我心意识,在本因和内因中禀性透发为主导的前提下,如果外因促其智识的结合与扶生,以及习性的火上烧油,那么阴我心意识也就容易扎根。扎在智识的系统之内,形成智识在大脑表层上的错误判断鉴别区,以错为正,认臭为香,甚至以恶为善,使意识的分析与判断力进入误区。
这个阴我心意识的种子和根,随着年龄的增长、禀性的全面释放、习性的逐步扩大和加深,就容易发芽成长,恶根也就长出干和枝叶,形成固化型的阴我心意识;从而构成非道德的人生观,影响人生的健康发展,很可能就成为社会的垃圾。
所以,在孩子们八岁以前的生理阶段,高度重视德慧智教育,在他们后天意识逐步形成的阶段中,播入上善的种子,植入道德的灵根,施灌慧性的甘泉,使他们 阴我意识心这一后天意识系统在刚刚形成的初期,就及时进行正确的道德人生导航与定位,进行德慧智教育,使阴我心意识在萌发形成的初期,就树立正念、正识、正觉,具备上善的意识,接近阳我心思识,主动与阳我心思识亲和,也就是人生的正确奠基,也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德慧智的整体系统性教育,既可以保护幼儿素洁与纯朴的心灵,维护幼儿少私而寡欲的先天状态,使幼儿健康全面地进入学识的最高峰,实现绝学无忧。同时,也能充分延长、甚至保持住幼儿先天无为的这种最佳的“见素抱朴”内环境生理状态,确保他们顺利地进入今后的各个人生阶段,使孩子的一生都能充满道德的光明,成为大智大慧者。
俄国心理学家柴可夫斯基认为: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在八岁以前,可以说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增加,因此是呈倒三角形“▽”的状态。然而,就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而言,却刚好相反。年龄愈小,其学习和吸收的能力反而愈大;年龄愈大,其学习能力反而愈小,而呈逐年递减的现象,因此是呈正三角形“△”的形状。
他表示,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具有非常惊人的学习能力,他们对于成人所给予的各种刺激,如果次数充分,便可能被他们全部照单全收,而且成为潜意识,成为将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且更令人惊异的,便是这种记忆的活动完全都是在轻松的情况下从事进行,与成人在学习时必须逐项地一一费心加以记忆,可谓迥然不同,因此婴幼儿乃是地球上最伟大的用脑者,成人简直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婴幼儿后天智识系统的最佳发挥期,值得引起成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并且应用这种天赐的最佳机缘,根据民族道德文化本身固有的特点,善加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不顾及婴幼儿慧识的客观存性,不顾及婴幼儿处于先天时期的特征性,不顾及婴幼儿需要大量精神营养的需求性,而片面追求“有之以为利”,盲目培养所谓“超智能儿童”,给婴幼儿带来巨大的精神伤害和肉体损伤。
俄国教育家古儿布士卡雅,曾说:“教育需从出生那一天就开始,最重要的是学前时期的训练。”另一位教育家,马卡列因克也曾经表示:“五岁前的教育最重要,人类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九成均在此。”苏俄的儿童就学年龄虽然是七岁,但是他们的托儿所和幼稚园都非常富有弹性,凡是出生后两个月至七岁的各种年龄之幼童都可以入学,学习的教材程度也很高。而且,幼稚园还有一个最大的特色,那就是一律使用英语来教学,我们暂且不说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真正科学,但是却可以窥见这个民族是何等高度地重视培养下一代的智识。
近来有不少学者更进一步强调,最有效的教育应该从零岁开始。这些学者除了前述的格林都曼之外,哈佛大学的怀特博士也曾经表示:“目前美国有许多教育研究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已经承认,教育工作应该是从诞生之后便要开始。”“过去几千年来教育家努力的对象,主要都是集中在六岁至十六岁的孩子身上。可是现在世界上的教育家已经明白,教育必须从出生后开始,因此相信今后的十五年内,全世界的教育将产生极大的变化。”
日本的一位学者,伏见猛弥先生曾经作过儿童教育实验。他在东京饭田桥教育中心,设立了一所专门发展儿童智能的训练班。依据他的统计,在他班上受过教育的儿童一共有102人,刚入学时这些儿童的平均智商是134.1,一年后平均智商是151.1,平均提高了智商达17之多。而其中25人在参加时平均智商是132.6,两年后平均智商是162.9,平均提高智商达30.3之多。他曾经分析说:“我们调查本班许多儿童的结果,发现智能发展最快的是两、三岁就来入学的幼儿;其次是四、五岁的儿童,如果是小学生,他们智商的发展就明显地呈现缓慢的现象。”
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在米路瓦基(Milwaukee)的贫民区也曾经作过实验。这个贫民地区的居民。一向以智能普遍不足而著称。他们选择了一批母亲的智商低于七十五而生育的婴儿四十个,然后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的二十个婴儿作对比组,不作任何特别的指导;而另一组的二十个婴儿,则全部安置在环境优异的特殊托儿中心,这些婴儿从三个月开始便分别接受语言及数学课程的训练,以及其他各种有利于认知发展的刺激,如此继续到将近小学的时候,发现他们的智商平均竟然高达124,最低的也能够达到100,而且没有一个是属于低能的,而另外二十个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对比组的儿童,在到达小学的时候,他们的智商平均仅仅是85,而且60%都被诊断为智能不足儿童。
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教育外环境,正确地进行教育培养的外因作用的重要性。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也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天生其人必有用,适时教育莫失机。
只有早期及时的良好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在早期教育中发现天才,及时培养。早期教育不一定能够培养出天才,但是却可能发现天才,使天才不至于被埋没和错失机缘。每一个人的智商在八岁之前,都是可能加以提高或发展的。只是教育的时机,应当选择在生命发展的道治时期和德治时期,选择在八岁以前人生的先天无为阶段之内,因为先天中育后天最易。
过去,西方心理学界一致认为智商极为固定不易变化,这种论断长期以来对我国的影响非常深刻。迄今为止,西方的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而我们许多的人却还停留在过去那些错误的宣传之中,还没有清醒过来。从上述的一些科学实验结果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人类在八岁以前智商不仅可以变化,而且愈是接近○岁,这种变化的可能性和机率也就愈高。
目前,许多家长将智商和知识的概念和培养混为一团,包括许多鼓吹“三年培养出天才”的人都是如此。并没有整体把握住三因,而将外因的作用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境地,并且将知识的概念混淆为智商的概念。西方科学研究的成果,应当是促进我们更全面更深刻把握三因论的营养,而不能以片面之管见,丢失了德慧智教育的整体性。这是一个必须理顺和澄清的概念,不然我们的教育就会跌入片面唯智识型的开发,使我们的婴幼儿不堪忍受后天知识的重负,损伤孩子们今后可能具备科学创造能力的慧性灵根。
后天知识的增加和累积得多,并不能代表智商就能绝对地提高。智商,其实是三因集约状态的一种检验结果,是本因内因和外因整体发展的一种数据反应。错误地认为“知识=智商”,“知识”能够决定“智商”的绝对提升,这是一种必须纠正的误判。
而且,我们对智商测验也应当有个正确的认识,虽然它可以对孩子的智慧水平作出一定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手段,但是也并非绝对可靠地能够全面反应真实。它就像考试题一样,当孩子反复接触这类题目后,每做一次的成绩就可能会比前一次的成绩高,所以也不能迷信于这种检测方法。
许多实验也曾经证明,单纯片面地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智识,虽然可能短期内将智商的结果升高,但是远期效果却并不能说明孩子具有创造性,并不能具备“天才”的素质和潜在能力。
而且,我们在实践德慧智教育理念中要注意,由于充沛的德性能量滋养着孩子们的慧识,慧识在心身中引导着智识的同步发展,那么婴幼儿大脑发育的速度就突破了常规规律,大脑发育的速度会减慢,以符合自然客观规律。例如,目前研究的结果,普遍认为大脑发育至六岁时已经达到80%;但是最新研究却也揭示出一个不同的结果,那就是越聪明的大脑发育的时间越长。
按照道医学的生理分析,大脑发育到80%的年龄,应当是七岁而不是六岁。所以,人为地运用单纯智力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所谓“天才培训”,人工片面地促使孩子大脑的过早成熟,也就无异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既伤损孩子稚嫩的慧识,又使大脑皮层过早地被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所填塞,导致后天智识以后的发展空间反而越小。
婴幼儿期的教育,绝不可以片面地以智识的开发和提升作为唯一的教育方案。依据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道医学的阐述,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他们八岁之前是“先天中的后天”这一生理特征,要在保护其先天内环境正常发育的前提下,适当展开后天智识的教育,只能是进行德慧智整体性综合素质的教育。教他们学多少知识,不如教他们如何做一个道德人;教他们做道德人,不要忘记教给他们智识。这一点,比片面的智力培育重要得多。
凡是错过和失去胎婴养虚阶段德慧智教育的儿童,作为家长,不应当在幼儿养性阶段强迫培养他们成为天才。道德可以弥补智识的不足,没有道德的智识只是小聪明,而绝不是智慧。
三、培养“自省心”和“五德心”,创造孩子的终生幸福
德慧智教育,运用经典诵读的方法,能够产生使婴幼儿德、慧、智平衡发展的良好功效,使他们在人生起步的两大先天人生时期正常健康地发育成长。但是,当孩子们一旦进入幼儿时期以后,由于是处在先天中的后天状态,处在德一的状态之中,智识初开而全无任何分辨能力和鉴别能力,对于外界接踵而来的一切信息,都是全盘感受和接收的状态。对于正确与错误、善良与丑恶的鉴别分析,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教育和教育者的培养,正确习性的养成也需要成年人的引领。
进行德慧智教育的家庭和幼儿园,要高度重视让幼儿早期学会和养成反躬自省、自我批评的习性。使他们在人生的早期,就及时学会校正自己的智识,预防一切违背道德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尽快建立起精神健康的防御系统。预防,永远比治疗的代价小得多。
关于反躬自省的方法,由于应当广泛地应用于人生六大阶段,所以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作过介绍,在这里就不再重复。在此,只是强调从幼儿生命期开始,要及早地运用这一方法的重要性,为孩子的一生奠定道德品格的坚实基础,培养自省心和五德心,为孩子创造终生幸福。
幼儿时期,是人生最珍贵的先天人生阶段,只有先天状态才能通达自然大道,掌握宇宙真理;胎婴幼儿期,是人生的道治与德治人生阶段,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最佳时期,是“先天中修后天最易”的宝贵时期。人的精神系统是一个巨系统,它分为先天系统和后天系统。先天系统是与生俱来的性本善,她由自然真信基础上的道和德共同组成,是一种上德、上善的状态,是纯真“无为”而为的自然流露,没有任何后天意识“有为”做作的痕迹。
据美联社报道,2006年3月2日,在《科学》杂志发表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的一项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在一个实验中发现:科学家手里的衣服夹子掉地上以后,他不用担心,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会过去帮他捡起来,并且还给他。他们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而且别的年龄还小、刚会爬行的儿童也会如此表现。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会爬行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一段时间后,一个婴儿看到掉在地上的小夹子,马上爬了过来,抓起夹子,推到研究员脚边,好像急切地要把夹子递给研究员。
研究员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从来不主动要求婴儿帮助他,也不说“谢谢”之类的话。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这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充分验证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早已经揭示了的人类具有“人之初,性本善”的天然特性,生命具有先天“无为而为”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老子•德道经》)”的本能。这一精神生理特征,在人类婴儿的这一道治生命时期最为明显和典型,他们人人皆具有本能的“上德不德”。
人类精神系统的离道失德,失去上善和上德的状态,源发之始端,就在幼儿时期,就发生在幼儿后天智识系统逐步形成的阶段。是家庭的德不丰厚,父母的教育不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耳濡目染、相沿成习的过程中,使孩子们在自己的德治生命时期当中逐步地丢失德一的完整状态,德一精神状态迅速地发生解体,分崩离析。幼儿时期,也就格外需要重视五德在后天意识系统中的重新建构与形成。
人类的精神系统,如果用一棵大树作比喻,那么树根就是道,就是人的胎婴生命阶段;大树的主干就是德,就是人的幼儿时期,也是人生的先天和无为阶段。这个胎婴时期,道治的树根是否深植于真信的厚土之中,就决定着能否生长出和支撑起生命的参天大树。这个幼儿时期,德治的树干是否粗壮修直,德一的状态是否淳真、厚实、稳定,就决定着生命是否能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这个象喻道与德的树根和树干,是否深植于厚土,并且粗壮笔直,同样决定着人的一生是否能经得起人世间的狂风骤雨和冰雪寒霜。因此,人生教育道德始,胎婴养虚、幼儿养性才是人类教育的关键所在,是教育的黄金时期。
家庭要想幸福,民族要想兴旺,国家要想富强,社会要想培养出真正杰出的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人生早期的道德教育。只有真正抓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们的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的道德教育,家庭、民族、国家、社会才有生机和希望!
我们看一看这张象喻图,当人生度过了自己的先天时期,在七岁以后也就进入了后天智识为生命主导的转折时期。后天智识一开,就需要以后天智识观念的信德为树干,承载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树枝,没有树干就难生树枝。所以说,这个信德是承载我们后天智识系统当中五德的一个主干。德的树干与后天意识系统信德(常道的信仰、信念)的树干,这个是直接相通的一个整体,而不是可以分割的。她与德的这个树干是相通的一个整体,只是她已经完全进入了后天生命期,是以后天意识为主宰的生命阶段而已。
老子所说“德信也”,非常形象地表明:信,是做人之本,是德在后天系统中的基础,是在现实世界中做人能够具备仁义礼智的承载,人无信不立的道理全在其中。唯有忠信、厚实、诚笃,才能承载繁茂、丰满、完整、齐全的仁义礼智四德和具有最完美的人生全过程,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8-14岁时期,是生命的仁治时期,也是一个过渡的、转折的时期。仁德的内容,历史上曾经将它细化,进行规范和分类,如同树枝的分杈,主要有慈、爱、孝、悌四种。近代还引进了西方的“感恩”,感恩心其实同样属于仁德慈爱的范畴。义德的内容,则包括忠、节、勇、恕等四种;礼德的内容,则包括诚、忍、平、和四类;智德的内容,则包括勤、检(俭)、廉、耻四类。
整体观察一下人类精神系统的这张全息象喻图,我们不难发现,人类道德精神建设的主次先后、根干枝叶以及轻重缓急。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进入后天意识、智识主宰生命的发展期以后,最根本的精神要素是要在后天智识系统中优先建立信德,培养常道中的忠信,生成信仰信念的“载枝”主干。这个主干非常地重要,没有它,你就没有办法承载树枝啊!只有具备了这个载枝主干,才能建立完善的人生道德观,形成健康健全的精神系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我国民族人文文化的特征完全与整个西方不同。西方各民族的发展中,文字与宗教两种元素是他们民族发展的命脉,这两种元素缺一不可。而在我国民族发展历史中,汉字和汉字中全息携带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信仰却是民族发展的主要支柱。只要我们不抹杀民族的道德信仰,并且提倡她,扶植道德信仰,她就能滋养和支撑民族的健康发展。我们的民族自古以来对宗教信仰的依赖性,并不像西方那样明显。只有在社会普遍忘失了道德信念信仰之后,对宗教信仰的依赖性才自然地凸显出来。
纯粹的道德信仰,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汉代“文景之治”的辉煌,并且维系着汉末以前数千年的社会发展时期(本土宗教的道教诞生于汉代末期)。也就是说,在汉代末以前,中国整个民族的发展就是唯一的、自然的道德信仰在支撑着民族的发展,创造着民族的辉煌。道德信仰也曾与宗教信仰紧密地结合,同样曾经创造过唐代“贞观之治”的千古绝唱。道德信仰和人生信念,长期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健康发展的源生力。
自从“信仰雪崩”出现以后,几十年以来,我们共同处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人无信不立”的人生现象和社会现象,导致做人和社会整体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准则像多米诺骨牌现象一样,整体地、连锁反应地完全倒地。信德缺失而导致的道德滑坡,已经严重到了迫在眉睫的时期。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还只是病急乱投医,是盲人瞎马式、杯水车薪式的补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尽快建立个人和家庭的道德信念、道德信仰,建立超越宗教观念的道德信仰,“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丰”。实践道德自救,才有希望和出路。建立道德信仰和实践道德修养,这样既符合自然的法则,于己于人、对国家、对民族,都具有从根本上逆转颓势和修复残垣断壁的功效。
人类道德的心灵,既需要在信德的基础上确立,同时也需要运用反躬自省方法的不断校正和救赎;人生的道路,也需要反躬自省的不断矫正。我们建立个人的道德心灵和道德之家,就要尽早在孩子还处在先天德一尚未朴散的生命时期,在后天智识刚萌芽的阶段,同步让孩子首先建立起淳厚的道德信仰与信念,从而全面并且牢固地支撑起后天意识精神系统的正向发展,确保其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健康顺利地完善。
信德的确立,要达到老子所强调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的真信状态,确保其终其一生都不会因为世俗的影响而发生动摇或放弃。同时,我们要教育孩子自己在信德的基础上,学会并且坚持使用反躬自省的这一方法,在后天智识系统中建立起仁义礼智信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断校正自己生命的航向,从而创造自己的终身幸福。
依据传统道医和修真生理学的原理,我们曾经反复强调,先天中建后天最易。在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实践中,在孩子们八岁之前的先天生理时期,是建立道德信仰、信念的最佳时期,也是在建立信德的前提下,迅速全面建立后天意识系统中仁德、义德、礼德、智德的最佳时期。
在孩子们的后天意识系统中建立五德的精神元素,是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会必须完成的一项艰巨的教育任务。对于幼儿而言,父母和家庭成员以及老师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要,以身作则形成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比空洞的说教胜似百倍。
在婴幼儿的德育中,除了运用经典的丰富能量供养孩子精神系统中的慧识之外,运用道德在孩子们的后天意识系统中尽快地、全面地建立五德的品格最为重要。五德品格的同步建立,能够确保孩子的后天意识系统同步从经典中摄取精神营养,并且确保后天智识健康发育,健全人格的基础,自动防御和抵制不良习性的形成和固化。先天慧识获德能,后天智识获德能,同步获得最精神。
在培养婴幼儿后天智识系统中的五德品格时,又以首先培养信德最为关键。道德信念与信仰是信德的后天表现形态,是仁义礼智的基础和承载。没有信德的承载,任何仁义礼智方面的教育都将是水上浮萍,华而不实终成空,都将是空洞无力的口头说教。婴幼儿后天智识中信德的建立,全在于父母和家庭教育的培养和提倡,这就如同成年人的信仰全在于社会和国家的教育与提倡一样。家庭父母自己首先需要建立尊道贵德的道德的信念和信仰,并且指导孩子建立和形成坚实的信德基础。
在幼儿后天意识系统中建立五德,最重要的是首先在建立信德的基础上同步建立仁德。仁德是五德之首,是百善之端。仁德的培养和建立,要高度重视老子所说的:“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后天意识系统中仁德的生成,要细化,从简易、容易之处进行培养和教育。仁德的细化,又分为慈、爱、孝、悌四个子系统。
这四个子系统,儒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我们可以逐步展开进行介绍。仁德心,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基本素养,是健康向上人生的基本前提,更是快乐生活的源泉。
西方文化中没有“孝悌”的专用词汇,但却还是将爱进行了细化,又分出子系统,感恩心就是爱这一子系统中的一个子支。这种细化对于离道失德严重的社会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感恩心中概括了孝与悌的内含。慈爱与感恩同样可以构成一对和谐的整体,就如同慈爱与孝悌一样是一对和谐的整体。只是感恩心的泛义化更为广阔而已。
在现代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完全缺失了父母亲对孩子们仁德心的教育和培养。家长们、老师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仁德中慈爱关怀的付出,却忘记了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应当同时给他们写上孝悌与感恩这几个字。忘记了培养子女和学生的孝悌心与感恩心,我们要知道培养孩子的孝悌心与感恩心,并不是真的寄托希望,得到孩子的回报与感恩,而是要培养孩子的仁者之心,为人之道。
养而不教以五德,则是父母的过失。不及时地、细腻地、完整地教育孩子们恪守五德,就必然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并且必然会对做父母的也造成伤害,这种反作用力是客观存在的。
有一则新闻报道说,河北省张家口的67岁的赵老先生,在街头拉小提琴卖艺三年,为在内蒙古读书的女儿筹集学费,而他那21岁的女儿竟毫不知情,不知自己年迈的老父提着小提琴沿街卖艺。赵老先生的这种“暗地里的爱”,虽然是人子之父仁德慈爱的表现,但是却并不足取,并不值得仿效。因为孩子不知情,身教仁德当中缺失了孝悌与感恩的另一半,孩子没有同步生成仁孝心、感恩心,也就不是完整的爱。
2004年11月初,南京大学校园里贴出了一封署名为“辛酸父亲的来信”,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走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而今年端午节,报端又批露了一名大学生因为嫌弃母亲寒碜丢面子,抱怨千里迢迢送来棕子的老母,将亲生母亲强拒于学校大门之外,让老母痛泪纵横而去。
现代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接一代的啃老族、负心族、欺心族的病根到底在哪儿?如何进行补救呢?
优秀的道德文化传统我们的民族遗失得太久,信德迟迟难以确立。家庭教育、国家教育都得承担起反省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为人父母者在慈爱关怀中,切切不可以忘记仁德的教育的完整性,不要忘记教育孩子在后天意识系统中生成仁孝心和感恩心。
“道生之而德畜之”,天地无私的赐予,父母的慈爱,亲人的关爱,友人的牵挂,恩师的教诲,以及树木花草带来的清新空气,与动物和谐相处带来的自然气息,各种食物给我们肉体带来的能量……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我们必须仁爱感恩这个世界的理由。只有具备仁慈博爱和仁孝感恩的心,才容易被万物无私的奉献所感动,感动的心必然会充满感激而产生回应,保持感激心的人终生都会充满快乐,幸运也会永远相随不弃。因为仁者恒乐,因为只有知道仁孝和感恩的人,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充实,更美好。
感恩心的培养生成,是慈爱仁德的基础。仁爱感恩,是对大道自然和万物无私赐予的心灵回应;仁爱感恩,是对父母恩赐生命的心灵颂歌;仁爱感恩,是对有限生命和自然资源的珍惜;仁爱感恩,是对生存环境状态改变升华的体悟;仁爱感恩,是对已经获得与成功拥有的反思;仁爱感恩,是对人生挫折、失败、困苦、疾病的最好医治;仁爱感恩,是对众多陌路关爱者的能量回报。
祝福我们在德慧智教育中,人人都能诞生一颗永恒的仁德慈爱感恩心!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失盗,一位朋友闻讯后写信来安慰他,他在给朋友的回信里这样写道:“感谢上帝!贼只是偷了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性命;贼只偷了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失盗,罗斯福豁达大度,既没有仇恨诅咒小偷,也没有自怨自艾,他反而在坏事中找到了感恩的三条理由,这种非凡的气度得益于从小就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
这个故事,也就是在默默地启发我们应该如何感恩生活。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和无奈都需要勇敢地面对,要仁心慈怀地解析,机智幽默地处理。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很形象地说明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生活。那么,感恩心的生活,感恩别人得到的回报毕竟是善良。我们仁爱地感恩生活中的一切,那么生活将会赐予我们灿烂的阳光照亮心身。仁爱感恩,将使我们永远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完美的人格和不断进取的信念。
人们心灵中最大的悲剧与不幸,莫过于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只有别人对不起我。”
鲁道夫•史代纳,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说:“人类为了使自己更为富足,便从外在环境取用各种东西加入自己的生活中。但若不能对由外而来的东西心怀感谢、尊敬,便无法真正使外来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这不管是对形成身体养分的食物,或头脑中运作的知识都是相同的道理。‘感谢’或‘敬畏’,是人类与外面世界取得关联的重要感情。”
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长大了会对你真情而自然地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你希望听到这样的话吗?你希望将来你的孩子能主动地帮你梳理一下银白的头发,或者递上一条温暖的毛巾擦一擦沟壑满布的脸庞吗?你希望你所教导的学生,一生都能回忆起你所传授的金玉良言吗?你希望你所资助的学生所学的不单纯是知识,而是真正能够成为人才吗?那么就得让家庭与社会一起,共同教会孩子们拥有仁德感恩心。
婴幼儿时期后天意识系统中的仁德培养,首先是要教会孩子说“爱”和“感谢”。
在经典诵读中,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热爱老子、热爱孔子,热爱炎黄祖先,热爱作者的经典,感恩经典赐予我们无穷无尽的精神营养,帮助我们道德品格的完善和获得丰富的滋养。
在经典诵读之前,教会孩子说:
我爱老子爷爷,我爱孔子爷爷;我爱《德道经》,我爱※※经。
在诵读完经典以后,要教孩子说:
我以仁德感恩心,至诚感恩※※经,感谢赐营养,滋养我心身,回报国与民。
日常生活中,吃饭是每日三餐必定重复的事情,也是教育孩子培养仁德感恩心的时机,在婴幼儿教育中应当善加利用。
每餐开始吃饭之前,陪同孩子一起诵念:
感恩自然大道,道生德养万物;饮食入腹养身,常思回报宏恩。
当孩子开智求知能接受和初步理解时,教育者还应当引导孩子饭前三思:
一思,为什么要吃饭?我的身体需要能量,食物进入身体提供我们生存的能量。这些能量将充满全身,我对被吃进体内的食物感恩。
二思,能吃到这餐饭我很高兴,世上还有许多人吃不到饭,忍饥挨饿,我要珍惜这顿饭,感谢社会和父母亲,长大要回报父母和社会。
三思,食物从哪里来?想一想道生德养,天德地慈,雨水祥风,农民辛勤耕种,工人辛苦加工,父母辛酸慈爱。自然万物和社会爱我、助我,我要热爱自然万物和社会;人人爱我,我爱人人。人人为我而辛劳,长大我为人人作回报。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要让孩子早期就学会仁德感恩,从而让孩子以友善之心对待万物和他人.学会尊重自然和他人的劳动,也就在完善着我们自己。要从小,就培养为社会奉献、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品格。
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过:“世界是这样的,面对着它,人意识到自己受惠于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这样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时,必须做出回答,同时也必须承担责任。”
饭前的这种培养仁德感恩心,并不仅仅单纯是精神系统的培养、道德品格的培养。从前面介绍过的小学生对着饭赞美和咒骂试验的结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任何物质的能量是双向互动的,仁德感恩地对待饭菜,不仅可以在短短的静默中使胃部的血液充盈,胃酸分泌增加;而且所吞食的饭菜必定更为容易消化,营养成分能够更充分地被分解和吸收。古人食不语和食前静默的传统,其实含有丰富的就餐心理卫生的意义。
培养仁德感恩心,能够使人心灵仁慈柔容,回归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状态。我们感悟到对于宇宙最高力量大道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对身边一切的尊重。建立仁德感恩意识,意味着承担生命的责任,接受自然和社会的召唤。仁德感恩心,能使人体会到生活是平等地获得与相互奉献,而不是巧取豪夺、尔虞我诈地索取。仁德感恩意识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感情的流露,而且是做人的道德品格和先天慧识本性的特征。
德慧智教育婴幼儿,应当首先抓住诵读经典和进餐这两个重要环节,培养孩子后天意识系统中的仁德、慈爱、孝悌和感恩心;还应当灵活采撷生活中、环境中的细事、小事、容易观察到的事与物,进行培养。
例如,有一首《感谢你》的歌词,就对我们举一反三地展开仁德感恩心培养,颇有启发性的助益:感谢明月照亮了夜空,感谢朝霞捧出的黎明,感谢春光融化了冰雪,感谢大地哺育了生灵。感谢母亲赐予我生命.感谢生活赠予友谊爱情,感谢苍穹蕴藏理想幻梦,感谢时光常留永恒公正……感谢收获,感谢和平,感谢这一切一切的所有。”
在孩子们后天意识系统中全面建立五德的正识、正知、正念,是一个道德教育系统。仁德的慈爱、孝悌、感恩、奉献心的确立,又是五德之首。仁德是五德之纲,纲举自然目张。“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德一旦在意识系统中牢立,其余义德、礼德、智德的确立则比较容易培养和形成。
由于篇幅和时间的限制,我们先暂时只介绍五德之纲的仁德培养,大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自己再去展开。
四、 与老子同在 与孔子同在绝学无忧
人类社会近几百年以来,由于离道失德,对道治心身德治心身渐行渐远,对功利人生却趋之若鹜,唯利至上,唯智为尊,没有注重德、慧、智三元素的整体性。没有注意到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一个先天的无为而治时期,没有关注到八岁以前是运用道治和德治创造人生奇迹、实现绝学无忧的最佳阶段。
人们的认识违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自然法则,忘却道○德一诞生养育地球上的万物,万物都具备六个自然发展期的客观规律性;人们既脱离道、德、仁、义、礼、愚(智)六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世界,又不自觉地遵从人生发展期中胎婴养虚、幼儿养性、少年养正、青年养志、成年养德、老年养福的生命六阶段的客观规律。
人们离道失德地、违背自然客观规律地片面追求智能的提升,一厢情愿地开发超常智力,创造“天才”。用孩子们的心身健康和生命前途作为赌注,进行盲目的拚搏揣锐。我们已经无奈地看到了,中国幼儿园的学生们已经开始在学习小学的课本了,我们的小学生开始在学习中学的课本了,我们的中学生开始在攻读大学的课本了,而我们的大学生却在上“幼儿园”了。
大人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挤进大学的门坎,却使无数稚童牺牲了本该天经地义属于他们专有的童年的快乐。许多孩子,才出娘胎,便堕入了社会和家庭为他们预设的苦海。他们大都被家长和社会的风潮,逼得无奈地、过早地告别了无忧无虑、纯洁无瑕、天真烂漫的精神营养获取期,就连幻想的空间也被窒息。儿童脸上应当保持着的灿烂笑容,我们能看到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就在中国片面的幼儿天才培训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前不久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公布了《中美儿童发展》研究报告。报告在对40多例中美儿童的笑容进行记录、比较和分析后,指出:3周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高出55.6%;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超出52.2%。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1.3%和13.8%。
卡姆拉斯说,中国父母往往对独生子女抱有太大期望,是让子女容易产生焦虑的原因之一。她建议,应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笑容,同时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这一建议,对那些热衷于智商万能、让孩子们片面提高智商的中国家长而言,无疑是最良好的忠告。
我们的小学生们虽然很聪明,在国际上能够大把地获得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的冠军,然而我们几十年下来就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福份。因为我们是以牺牲孩子们的慧识,以扼杀孩子们的科学创造能力源泉作为代价;我们还应当看到,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天才们,虽然都具有天才的盛名,但是唯智型地培养成天才的人,许多人却并没有幸福的人生。
奥地利作曲名家莫扎特,天才音乐家,被誉为“惊叹世界的神童”。是由于胎婴期无意识的早期教育,使他成为了音乐界的天才,他的姐姐是他的胎婴教育之师,是她使弟弟成为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专业天才是成功的,但他却绝不是一个幸福的人。他的父亲逝世以后,他便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三十五岁便早逝了。
帕斯卡(1623──1662年),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16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著名的“帕斯卡定理”;19岁时,发明了一种能做加法和减法运算的计算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机械式的计算机。帕斯卡对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创立概率论;他所著《思想录》和《致乡人书》,对法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帕斯卡是成功的,但却绝不幸福。他自己也说:“我十八岁起没有一天不苦恼。”
约翰•罗斯金是英国著名的学者、作家、艺术评论家,罗斯金从小受严格的家庭教育。他每年夏天,随父母游览名山大川,参观古代建筑和名画,培养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爱好。18岁时考入牛津大学,后因生病退学,疾病缠身。此后两年,在意大利养病,同时搜集资料从事著述。1843年,他因《现代画家》(Modern Painters)一书而成名,并使其拥有众多追随者,其中就包括英国大文豪王尔德。以及随后发表的三十九卷有关艺术的评论,使他成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趣味的代言人。约翰•罗斯金是成功的,但是他却也绝不是幸福的。他自己概括说:“一般来说,我所接受的教育是错误的,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曾经是中国社会民众瞩目的焦点。二十八年前,宁铂、干政、谢彦波这三人都是红透大江南北的“神童”,是全国亿万家庭教育孩子学习的榜样。国家和人民寄希望他们成为科学家,甚至成为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今,宁铂却出家为僧,干政则“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他们出家的出家,避世的避世,离大家的期望距离甚远,关注着他们成才的人们都扼腕叹息。
近几年,经常有人指责少年班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问题严重,人际交往困难。有的自控力差,贪玩,学业跟不上;有的品行不端,还有的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被休学。”不少这样的消息见诸报端和网站,不时引发人们对少年班办学的争论。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曾提交了一份《请求停办少年班》的提案,很快有人站出来表示反对。甚至连宁铂的同班同学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以自己的感受而言,中国不能没有少年班”,一派则认为“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绝不会去少年班。”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天才群星灿烂,但是能被后人誉为幸福的天才则少之又少。要么横空出世,叱咤风云,但却盛年早逝;要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又性格怪癖,而为社会所不容……
天才们有些人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是命运却乖舛,似乎存在着一些“天妒其才”的共性现象。真是天妒吗?翻开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早熟的天才与大器晚成的人才,命运大不相同;大器晚成的人才,比早熟的天才要强得多。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的德性培养与磨砺时间长短的不同。早熟的天才,最容易缺乏的就是道德能量的滋养。
“伤仲永”类的事例,常常会在各种“同质不同形”的方式下,由家庭和社会强行施加给他们。成年人和社会只会片面地盯着他们的天才表现性,却并不了解天才产生的基础成因。不知关注“天才”持续发展过程中,精神食粮道德能量的及时补充和摄入,不知德一的能量是精神系统不可或缺的营养。早熟的天才虽然都令天下父母羡慕,但是最危险的、也必须预防的是:在没有任何方法和途径进行精神营养补充的前提下,过早地榨取他们的慧性,片面地提升智识追求天才成果,必定会提前耗尽他们的先天能量——肾气。
因为肾主水,肾藏先天元气阳水;肾主智,开发智力,就自然会调动先天肾气,消耗这一份有限的阳水。片面地孤立地提升后天智识,必然会调动慧识,耗伤孩子们的先天肾气,进而伤损他们的性体精神系统。
人类先天肾气能量的储备与充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道医学和修真生理学的揭示,人类先天肾气能量的储备在0-3岁时,才完成1/6(复卦);发育至5岁时,才储备2/6(临卦);发育至8岁时,才储备3/6(泰卦),也就是储满仓库的二分之一;而发育至10岁时,才储备到仓库的4/6(大壮卦);发育至13岁时,则为仓库的5/6(夬卦);成长至男16岁女14岁时,才将先天肾气仓库能量储备完整,达到6/6(乾卦)。然后,才进入先天阳水转阴水,阴水耗阳水而消耗先天肾气的生命阶段。
在其特征中,主要可以看到女子月经始行,男子遗精开始。由于肾主智,智识的开发,必然会调用先天肾气而支撑智识的增加。从此生命规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没有方法促进和保护婴幼儿肾气不断正常生成的前提下,在不能维护婴幼儿正常发育所需要的精神能量的背景中,单纯片面地开发儿童的智力,毫无疑问就是在人为地竭泽而渔,就是在提前调用孩子们仅有的、可怜的一点生命能量储备。
这种违反道医原理、修真生理的先天能量的提前支出,必然会导致阴水过早过快地生成,引起孩子们后天生理的早熟。女孩月经提前数年之久,男孩亦是同样过早“精满自溢”,造成他们生命的发育不能全面正常地完成发育。古医籍《寿世保元》中,曾经指出:“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精气神是人身的三宝,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精旺气足则神旺,精少气弱则神衰。精神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神旺则体健,神壮则多智慧,神健必多寿。养精蓄气,是神旺、神壮、神健的基础。而精神系统又包含着先天的慧识与后天的智识,智识开发又明显地消耗着精与气的能量。只是人们只以眼见为实而不愿研究,等到造成伤害时再后悔时,已经遗害了几代的人才而已。
这类现象,在我国近几十年片面开发儿童智力的浪潮中已经普遍出现和存在,其危险性其实将危及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前途,但是却仍然难以扼制这种盲动的趋势。没有德育能量的及时补充,提前耗散先天肾气,是历史上众多早熟的天才容易病魔缠身、性格怪癖、生命脆弱、容易夭折的根本原因。
正如《老子•德道经》中所深刻阐述的:“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家庭父母的过高的欲望,“不知足”的私心,“天下为家”、“天下为私”社会风气的必然影响,都是超常智能儿童命运大都预后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对天才的培养和他们的命运,曾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和反思,从多角度探寻其中的原因。其实,当前这些学者的研究就是在探索如何落实“绝学无忧”的方案。然而在研究的庞大队伍中,却甚少有人运用道医理论和修真生理观,从教育的角度去解读万经之王的《老子•德道经》。令现代人困惑的答案,其实全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记录之中,就在《老子•德道经》的五千言之中。“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九个字,就是绝学无忧的绝妙良方。
见素抱朴,对于婴幼儿而言,他们可谓得天独厚,本身就处在自己生命的道治和德治生理时期,这是一个极其容易自然地“见素”的生命阶段,不需要他们本身后天意识主动地去见而抱。所需要的仅仅是家长、父母和幼儿园教师们不干扰、不破坏,不用尘浊去破坏损伤他们的“素白”,不要把这种本色(污染了)。这个“素”它是指的本白,是白的,是一种自然的本色,是我们家长和社会使它这个洁白的素白的状态污染了。要求我们只用合道合德的知识与能量提升他们的抱朴能力,稳定这种抱朴的状态。正如老子所言:“貞之以无名之樸,夫将不辱”。(《老子•德道经》)
少私而寡欲,这更是对父母和幼师们的高标准要求,婴幼儿本身就处在“少私而寡欲”的心身状态中,是一种天然的道治与德治生理内环境。常常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使他们过早地丧失了这种心理与生理状态。是成人们在身教与言教中破坏了、扼杀了孩子们的少私寡欲,是成人们培养了他们的私心和贪欲。而私心和贪欲的增加又反作用于“见素抱朴”,使孩子们过早地失去“见素”的能力(性光明亮至自照失明),抱朴的稳定(天人合一路径不通)。由此可见,离道失德的后天智识教育环境,就是孩子们先天慧识的无情杀手,是孩子们见素抱朴生理内环境的摧毁者。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是胎婴养虚、幼儿养性两大人生阶段最重要的教育课题,是充分提升孩子们道治与德治生命阶段慧识与智识质量的方法,是为孩子们真实不虚地奠定道德人生之路的最佳机缘。而且这个课题、方法、机缘,将是孩子们进入人间“绝学”的基础和阶梯,是实现“为学者日益”而达到“无忧”目的的保证。
人生之初性本善,道德内境本初始,若将德育浇其根,奠定一生学无忧。在孩子们道治与德治的生命阶段中,运用道德进行教育,这才是最科学的因材施教、适时施教,“有教无类”(《孔子•论语•卫灵公》),这才是“为学日益”无忧,攀登绝学巅峰而无忧的保证。
从前面的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以自然地、深切地感触到,德慧智婴幼儿教育,才是实现绝学无忧的最好教育方法。那么,如何并驾齐驱地进行德育、慧育和智育,从而实现绝学无忧呢?
只有精良的经典诵读和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教育,才能完整地落实好德慧智整体教育,并且实现绝学无忧。
精良的经典诵读方法:
精良:
“精”,是指经典诵读教材的选择要精明、准确,选择的教材要富含丰富的道德能量和精神营养,能够直接渗入婴幼儿的心源性海,滋养孩子的先天慧识,规范和引领后天智识的健康发展与提升。
“良”,是指经典诵读的教育方案要符合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发育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要有良好的计划与安排,优良的指导方法。
如何精明准确地选择经典,世界上的经典成千累万,但是质量和能量的差异性却相去甚远,特别是道德精神的含量差别就更加悬殊。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曾经说:“古代有一个轴心时代,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出现孔子、老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古以色列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他们各自创造了文明,这个文明影响了现在两、三千年。”由此可见,世界各民族地域文明的产生,都源自于古代的大智慧者,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开拓者、创立者。他们的经典著作,就是文化和智慧的源头活水。
在世界各民族先圣的经典著作之中,中国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无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经典著作。他们的思想中充满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能量和智慧的营养,能够超越民族的疆域,被整个世界所共享。
托尔斯泰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老子•德道经》)。”
德国哲人尼采称赞老子《老子•德道经》:“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说:“中国文化是欧洲科学灵感的源泉”。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 称《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
从以上西方著名哲人和科学家们的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我们自己由于百年以来全盘西化浪潮的淹渍,已经并不具备类似于西方人一样的敏锐目光,守着家底却完全不识家有珍宝,反而一概视为糟粕,欲扫地出门而后快。但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灵根,却是愚智者们难以砍伐刨根的参天大树。《老子•德道经》、《周易》、孔学都是中华民族的绝学,是最富含精神营养的经典,是德慧智教育经典中的必选教材。
运用“万经之王”的《德道经》,培养道德品格与心灵,开发慧智双运型头脑;
运用“五经之首”的《周易》,培养天人合一思维观,启迪符合自然规律的聪明才智;
运用“修齐治平”的《大学》、《中庸》、《论语》精神,塑造儒者风范,培养爱国爱民的贤才。
运用“医典之祖”的《黄帝内经》,继承发扬传统医学,确立正确的生命观,造就生命科学人才。
中华德慧智教育,选取这六部经典为主干,确立中华德慧智教育的系统论。围绕这一主干展开其它经典的诵读。主次分明,经纬清晰,安排合理,避免经典选择的无序性和能量的杂乱性。我们应当坚信:与老子同在才能绝学无忧,与孔子同在才能绝学无忧,与道德同在我们就能真实地实现绝学无忧!
在对于经典的选择中,由于《老子•德道经》是万经之王,她的能量性、哲理性最为丰富,文中蕴藏着大智大慧。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修真者,以及西方哲学家、科学家,都从中吸取了大量有益的精神营养,各为所用,盛赞为创造力的源泉。而且,《老子•德道经》具有顺向指导“人生观”,逆向指导“道生观”的双重复合作用,所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正确地应用她的版本。
婴幼儿教育重点,在于保护慧识,稳定慧识。在此前提下,指导孩子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要高度重视运用德一的能量滋养他们智识的正确形成。因此,建议大家采用《老子•德道经》,而不要轻易采用魏晋以后颠倒了篇序的版本。
如果您仍然想继续使用这一类版本,也建议您教孩子先背诵德篇,然后再背诵道篇。要让孩子们在开卷之时,所接触的就是德的能量,用此能量修补生命中五德的不全不足,通过“明明德”而自然地觉悟人生之道。要预防孩子们在还未能够明德的前提中,在五德能量不足、不齐的背景下,孤立地昧明于道;并且,因为教育者本身不明的指导,而使孩子过早地产生误识。
我们的家长要注意,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本身具有系统性、根源性,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始经典大都经过后人的编辑修订和注释。那么,编辑修订和注释者全副心身投入在编辑注释之中,他们的精神能量也就同样倾注在原始经典中,成为原始经典能量的附加部份,被其中的汉字所携带与承载。
但是,由于编辑修撰者每个人内在精神能量高低的不同,思想境界差异性的不同,那么所附加注入的信息能量也就千差万别。基本上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对原始经典的精神能量产生衰减、参杂的副作用;一种,则是能对原始经典精神能量产生接续、展开利于吸收的正向作用。这两种作用,潜意识敏感者常常能够很轻松地发现。
因此,我们在选择经典版本时要加以注意,不要随意性地选择经典的版本,以免择之不慎而影响经典诵读的质量。
另一方面,我们做父母和承担教育辅导的人,也不要轻易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流行的白话注释来进行辅导。我们可以解字、解句,但却不宜于用白话进行全解。要主动留给孩子们自己运用智识进行体悟的空间和时间,启迪他们的智识在慧识的作用下产生自己的解析。孩子们的求知欲极强,但却要防止教育者将自己个人不完整的智见,过早地强加给婴幼儿素白一般的智识记忆库之中,形成乱涂鸦,而妨碍孩子们在慧识主导下后天意识系统正智、正识、正知的自然生成。
在教育孩子诵读《老子•德道经》的过程中,如果同步教其识字,则共有806个不重复的生字,背诵她并同步识字,就可以掌握806个汉字。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奇书,它以简驭繁,揭示宇宙万物万事的运动变化规律,以及方位和时间相互变化关系。对她的解读,需要人的慧识同步进行,它所揭示的目标具有万象性,显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量度,其总的目的是引领人明白道与德的根本性,以及在德的统驭下掌握阴阳顺逆变化的根本道理。
“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帛书•要》)孔子对易的研究,可以说是抓住了易的本质。《易经》既含有丰富的慧识精神营养,同时含有丰富的智识精神营养,是一部具有双重精神营养的奇书。《易经》被其后的诸多研究者所推崇,许多易学研究者都是当时公认的渊博学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预测占卜。前者,如东汉王弼、北宋程颐;后者,如西汉京房、北宋邵雍。
由此可见,《周易》富含象数理气四大元素,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与社会变化规律的工具。早期背诵她,既可以给孩子提供慧识的精神营养,又可以提供智识的精神营养;既可以使传统道德文化的杰出方法论与先天慧识同步展开并且稳定地同步发展,还可以使后天智识同步掌握认识汉字。
《易经》共有1402个不重复的生字,背诵她并同步识字就可以掌握1402个汉字。
指导诵读者同样不必大量解析内容,可以解字、析句,但不宜完整地白话解析,只要孩子背熟了、记住了,将来长大以后,就能慧与智同步地进行展开应用。过度地、详尽地辅导,也难以将此奇书的象、数、理、气四大系统的内容完全介绍清晰,反而容易使孩子过早地产生智障,封闭先天慧识而影响今后的完整展开和全面把握地进行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内容,都得益她的启迪而诞生。中国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对立统一的基础理论,就是根植于《易经》。后人从《易经》中发展出了复杂的哲学系统,儒家和道家的学说都明显受到《易经》的作用和影响。现代人,更是从《易经》中解读出哲学、政治、历史、军事、民俗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她因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并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第一章是纲要所在,“三纲八目”具有道德修养的系统性、连贯性。由个人的“明明德”做起,从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发挥到“新民”: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
这三纲八目,又可解释为“内圣外王”:
“内圣”就是自己的管理,内在的修养等,而“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和行动。在这里,“内圣”指的是“明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外王”指的是“新民”(包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德慧智教育,建议在孩子的开智早期,就及时地进行本篇的诵读其意义是确保“明明德”这种需要慧识与智识共运的状态,能够早期及时形成。“慧明德”与“智明德”并驾齐驱地发展,并且稳定地保持住这种状态,从而能够顺利把握住其它两纲要,以及进入“八目”中,符合自然规律地完善和实践自己的人生之旅。
关于《大学》的诵读辅导,由于她的能量定向,主要是在保持慧识的前提下,进入后天智识系统进行正确地规范精神系统发展;因此,在掌握了对“明明德”三字的正确解析以后,可以全篇解析辅导诵读,字、句、段、章地解析辅导都可以进行。
一般而言,大部份孩子们(七岁之前)的“慧明德”,是自然的现象,如果发现了孩子具有慧明,或者在经典诵读中出现了慧明,那么对于孩子所具有的慧明,家长和老师都不应当否定,不应当扼杀,也不能够逼迫孩子动用后天意念去使用慧明,而只能为其慧明积极地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保护慧明的稳定。因为先天的慧明,是后天智识明德(智明)同步进入“与古人居,与古人谋”,以及进入“众妙之门”的钥匙。
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孩子们的慧明,不积极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慧明;那么,即使孩子具有先天的慧明,也可能在六岁以后就自然消失,有一部分可能延续至十四岁左右才消失。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以德养慧,那么慧明一般都会自然消失。缺失慧明者,也就只能在“明明德”三个字之中,孤立地实现智识的“明德”,后天意识明白德的理义,而不能完整地掌握德的深刻的全面的内涵。
对“明明德”三个字的解析,许多学者就是因为自己并不具备慧明,或者说丧失了慧明,所以才难以正确解读为什么要连用两个“明明”作为明德的第一纲要。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修学的全面性,对人体生理先天与后天两大系统和谐统一的要求,仅从“明明德”三个字之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明明德”,的确是真正进入儒家“大学”、道家“绝学”的前提和保证。
在人生胎婴养虚、幼儿养性的先天人生期阶段,从生理而言,是以获得道德能量为主而营养精神系统的时期。这一特点,并不像少年时期需要同步校正品格,培养五德的品格才能良好地接收到五德能量;更不像青年时期、成人时期、老年时期,需要改造品格,重新建立五德品格,经过艰难的破旧立新,才能顺利摄入精神能量。这些特点和差异,我们需要明白与掌握,从而正确地、充分地运用好经典诵读,为婴幼儿积极、主动、全面地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婴幼儿时期的经典诵读,不能要求婴幼儿按照成人的标准,弄懂弄通地去进行诵读,婴幼儿不需要弄懂经典的意义,婴幼儿从经典中直接获取精神营养才是第一性的。经典富含潜在能量,精神营养的获得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婴幼儿的经典诵读,只需要把握住听诵、跟诵、背诵这三个主环节,就能获得丰富的精神营养。精神营养的上善治水,将使婴幼儿慧识的质量充分提升和日益稳定。智识将在经典诵读中获得校正、规范、正向开发而同步记忆,为今后的逻辑推理、分析证伪的智能奠定坚实基础。慧识对道德能量的接收与智识的同步记忆,才是婴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
婴幼儿的德慧智教育,要依据婴幼儿先天无为、道治、德治生命时期的道医和修真生理特点,充分把握住婴幼儿是以五德能量输入、被动接收为生理需求的主要特点,高度关注婴幼儿的这一重要的生理机制,不要错失机缘,以上善的经典作为主要的精神食粮进行哺育,就能获得德慧智的全面发展。
婴幼儿在听诵、跟诵、背诵的基础上,适时加入同步识字,同步培养和提升智识的阅读能力,也就能够使德慧智全面获得发展。
德慧智经典诵读这种教育方法,相对于在孩子们完全进入后天生理生命阶段以后,在智识屏障先天的状态下再来进行学习和校正,再来重新跨越智障的壁垒,克服禀性和习性的阻隔,在后天中获得先天的滋养,将要轻松得多。
这些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只要看一看我们成年人自己修学的困难与阻力,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生命哲理和慧与智同步掌握的科学性。
五、 德慧智教育婴幼智育识字始
在上堂课的讲义中,我们已经引用医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对婴幼儿的智识发育进行分析,孩子发育到6岁时(最正常的应当是7足岁),大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4—6岁每年成长约10%。在这时期的教育,比较起三岁以前的教育就会稍微困难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式和诱导式的方法,要注意运用与孩子陪同一起“游戏”的形式进行教育,以鼓励与表杨为主要手段进行诱导启发式教育,教导汉字、语言、阅读、音乐、绘画等等活动,孩子的智识才会具有明显的提高与进步。
所以,对于失去胎婴养虚机遇的幼儿而言,幼儿养性的课程将比具备胎婴养虚基础的孩子难度更为大一些,对教育者本身内在素质的要求将更高更严格。如果没有经典诵读支撑幼儿期的教育,那么这种教育所需要的耐心和教育技巧,也就更为高得多。
从6岁到8岁这两年,脑部的发育达到了90%,每年成长约5%。也就是说儿童发育经过学龄前阶段,当进入小学一年级时,他们是否聪明,大致上就已经决定了90%。只要看看前面的统计数字,不难发现一个结论:0—3--8岁之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这两个生命期之内,的确同样是智识形成期中最重要的时期,假如不能把握这两个最佳的智识开发时期,年龄越长大,对智识的启发、培养的工夫就愈费力,效果也就愈差了。
德慧智教育理念,强调德慧智均衡发展的原则,培养道德心灵,保护和提升慧识的稳定,适时充分开发智识。在这个三位一体、三足鼎立教育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展开学龄前教育,培养人才,发现天才,扶植天才,确立道德心灵,保护先天慧识,培养开发大脑的超常智识,真实地帮助孩子们“修之身,其德乃真”。同时,使天下愿意实践德慧智教育的家庭,都能进入“修之家,其德乃丰”,共建道德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从而,真实不虚地实现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为家庭、为民族、为社会培贤育圣,培养栋梁之材,培养具有科学创造力的道德人才。
文字,是人类探索有相世界一切的工具,是信息的载体。我们在论述汉字一节中已经作了一些论述,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但是,我们在生命科学中要注意掌握科学运用汉字,文字是人类智识的工具。识字,也就是智识开启和升华的起步;识字,是智识与慧识接轨同步的基础;识字,是智识必需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和素质;识字,是学习和掌握任何学科知识的前提与基础。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长期失误而得不到及时的校正。孩子们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学校和老师花费整整16年漫长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汉语,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却极其低下,既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又缺少识字和书写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别字连篇,文句不通。 1997年,北师大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语文入学检测,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满分100),可以免修大学语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仅只有六七人。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全部都要修大学语文。
我国以前小学识字教育的进度安排,既不符合我们民族文化的特征,也不符合儿童大脑智识发育的生理性。儿童从七岁入小学一年级,虽然开始学习汉字,但是一直教到小学毕业,花六年的时间才学完大约2500个汉字,平均每天所教的识字量才一个多一点。这种蜗牛爬行式的识字速度,浪费了孩子们最珍贵的大量记忆储存生理期,使孩子们在小学毕业以后,还不具备真正的独立的阅读能力。
我国虽然在2000年痛定思痛,又推出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却又是在片面增加老师和小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出来,并没有在对其它学科知识明确压缩精简的前提下进行改革。
因为,我们现在的小学生要学的功课已经有十二门之多,似乎哪一门课程都是难以忍痛割爱的精品:语文、数学、地理、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计算机等12门功课(部分地区未开历史课和地理课)。因此,语文教学的改革基本上是一种一厢情愿的 “熊掌与鱼肉兼得”的理念,因而造成了,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推行中,出现了目标难以实现的普遍情况。
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统计,几乎所有小学的老师都反映,新大纲和新课标的难度过大,按照新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过大。许多老师都说,新课标提出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当地的实际。甚至希望,将来还是回到以前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因为按照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模式,小学的识字教育虽然一直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压力没现在这么大。原来一、二年级的1250个生字都没有办法完成,更别说现在的1800个生字及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学生几乎没有。
难道真的是汉字难学吗?我不想去评价国家教育标准方案的制定。但是,仅就汉字的学习而言,并不是汉字难学,而是被成人们弄成了使孩子们学习难。由于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汉字的了解所知还太少,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了解还不深刻,我们在接受西方教育方法以后,过于机械地套用于民族文化教育之中。
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只有对尚不健全的教育政策,自己来进行救弊补缺。我们应当根据道医修真生理学,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应当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应当根据我们民族历史上的教学经验,来制定我们德慧智教育的方案。使自己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就掌握三千以上的汉字;在经典诵读声之中,就学会识字和阅读;在经典诵读之声中,就同步进行德育和汉字智力记忆的教育;要及时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汉字和英文的主人,而不是错过时机充当奴仆。
我们不要像教学大纲那样,生生地将德育与智育这两者分离开来,将识字与其它多门功课割裂开来。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特征,德慧智教育,只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一种诠释,是一种实践承传道德文化的指导方案。德慧智教育中,“婴幼智育识字始”是一个教学原则,因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特征是“先识字,后艺文”。 “先识字,后艺文”也是汉文化的力量、规律和步骤。
中华文化的特征是,若想学有所成,首先掌握汉字,掌握汉字是学习百艺、百技之先。汉字全息载体的魅力无穷,在经典诵读中及时教孩子识字更是锦上添花。在经典诵读中教识汉字,是德育慧育与智育并驾齐驱的方法,是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案,具有极强的开发智力的作用。
汉字的学习,能使智识达到其它拼音文字不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汉字,就是掌握了智识宝库的钥匙,它对智识的开发与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系统性、包容性和多向拓展性。虽然许多的智力开发教育,也能够提升孩子们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例如音乐、绘画、体育等等教育都具有这一功效,但是任何其它智力开发教育都无法替代掌握汉字的作用。汉字是攀登绝学巅峰的路径,是我们通向知识彼岸的舟船。
当我们抓住了德慧智教育,在经典诵读中同步进行识字教育,在婴幼儿期就全面展开识字的同步教育,那么小学生必须用六年漫长的时间学习汉字才能达到的水平,我们将能够在三五年之间中的婴幼期完全实现,并且将会超过这一水平。当他们迈入小学的大门之时,就已经能够正常阅读任何课文和课外读物。他们的阅读、听力、说话、朗读、写作等等能力,都将会超过同龄的其他孩子,他们必将会成为学校学生中道德素质文化水准中的佼佼者。他们旺盛而并且稳定的慧识,也必然会从容地向自己人生最佳的发展方向,去探索新的知识,丰富和开拓自己发展的方向,从而使孩子们在进入学校教育的第一站时,就从德慧智三方面赢得了先机和胜券,并且为一生都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慧智教育,可以使我们的孩子避免在进入学校时才开始识字,坐失配合大脑发育同步开智的机遇,错过最佳的开智年龄,主动回避在小学接受识字教育的沉重负担和压力。我们应当明白,小学的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生先天向后天全面转换进入应用期的生命阶段,是运用德育成果道德心灵和灵动活泼的慧识,全面驾驭智识,进入后天学习和深化智识的人生期。文字工具的掌握,就是自由驰骋于知识海洋的舟船。但是,按照目前小学的识字教案,大部分学生已经错过了大脑的最佳吸收记忆时期,小学应当完成以阅读学习,拓展逻辑推理智识为主的教育任务,完全被挤出了小学时期。阅读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被我们的教育所错过。在中国教育历史的记录中,这种先例其实也是很多的。只是没有高度重视我们自己文化中汉字的特征,将汉字雷同于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而制定教案,从而导致了失误而已。
古代,虽然大多数孩子也是七岁开始进入学堂上学,但是那时候的教学却是专门集中数年之久的时间,突破识字这一道重要的门坎。这与我们整整安排六年时间,以及现在还不肯压缩其它课程而硬性规定突破识字关的理念,是绝然不同的现象。少年们的智识,一旦在转换生命期内不能顺利进入阅读阶段,当他们进入青年生命期以后,如果不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就很难以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和写作习惯,更不用说借助于阅读来开拓视野,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来提升自己了。这,才是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只会抄袭文章、却不会自己书写文章的关键原因所在。
据国内专家们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他们认为只要掌握了2400个常用汉字,每个孩子就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学习。
德慧智教育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案,是整体地把握着孩子们的德育、慧育、智育均衡发展,将智育中的识字,溶入在以德育为根本的前提下及时展开,而不是单纯为开智识字而单纯地教认字。
根据统计,《老子•德道经》中不重复的生字,共约806字;《周易》,共约1402字;《大学》,共约396字;仅此二经一书的生字量,加在一起就已经有共约1760个可供同步学习掌握的汉字。
如果孩子的德慧智教育经典诵读起步早,这些汉字量掌握以后,孩子自己的阅读兴趣必然能够全面展开。特别是三岁左右的孩子,如果通过背诵并且同步掌握了 这些汉字,那么他们的识字记忆能力,将会超出成人们的想象,
婴幼儿识字教育的速度,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经典诵读的进度,进行灵活掌握,贵在适时及时同步地教育孩子同步识字。特别是婴儿期,如果能同步展开识字教育,那么孩子识字的能力和速度,将会充分获得发展,其后天智能在全息性汉字的启迪下产生长足的进步。
古代汉文化的早期教育,只有两件法宝——那就是诵读与同步识字。经典诵读的选择则是其中的关键。我们的近代教育,由于西化的影响,首先抛弃了幼儿和少儿的经典诵读,长期丢失民族文化学习方法所固有的特征,所以识字难的问题才会逐步凸显出来。我们虽然仿效西方,想用拼音来解决识字难的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认识汉字的全部信息,没有掌握少年养正的真实内含和方法,丢失了经典诵读这一根本方法,仿效西方那种为识字而识字的教育模式,就如同东施效颦一样难以产生真正的美感,并没有解决学生识字难的顽症,因为我们所要掌握的是汉字而不是拼音。
古代圣贤在大慧与大智状态下,为子孙们设计的汉字和汉语的生理需求特点,就是要动口、动眼、动耳,以及动手。教学只有高度符合这种初始设计的原理,才会产生明显效果和作用。
我们希望德慧智教育的理念,通过经典诵读的实践,通过对孩子们德育慧育智育的立体教育、早期教育,能对现在教育的重要的关键的缺失,能够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能够减轻一点孩子们在迈入学校大门之后的沉重负担。
祝福天下所有还处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们,能够从德慧智教育中、从经典诵读中,以及同步识字的教育中,成长为德慧智全面发展的人才,顺利地迎接人生的第三阶段少儿养正时期。
相关阅读:
- · 2016年大同文化未來精英夏令... 2016-06-22
- · “中华经典100”国学冬令营(... 2014-01-09
- · “中华经典100”国学冬令营(... 2013-12-24
- · 大同文化2013年会 “江南游学...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