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中华圣德英才班 > 明师讲堂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中华圣德英才班 > 明师讲堂
良心教育 性命攸关——《决策探索》杂志采访中心崔元章老师
明师讲堂 | admin | 2013-12-16
——听88岁国学老先生谈传统文化教育根本
本刊记者 冯春久 实习记者 王晓雅
现年88岁的崔元章老先生,从参加工作之日起,就一直从事小学教育,在郑州市管城区教了一辈子的小学语文。现在,他和老伴居住在管城区东大街一个小胡同的两层小楼里。5月15日,当记者慕名到来时,他正沿着窄窄的楼梯到顶楼上去。原来,在顶楼上有一间书房,那是他专门用来研修国学、书法的地方。平时,他还在楼顶的平台上打太极拳锻炼体身。
88岁的一位老人,还能在楼梯上轻松上下,不能不让人惊奇,其实,崔元章老先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从老先生讲述中得知,上世纪20年代,他出生在上蔡县农村,只读过几年私塾。十几岁的时候,参加国民党的志愿军打了6年的日本鬼子。抗日战争胜利后,听说国共要打仗,为了“中国人不能打自己人”,他想法离开军队到西安的国学讲习所学习了一段时间。解放后,从上蔡老家来到郑州,做了一名小学教师,直到退休。
尽管已经88岁,但老人说起话来,声音依然胜似洪钟,高亢而清晰。闻听老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很深,话题自然从此而起,他笑呵呵地说:“我可没什么研究,就是在生活实践当中慢慢地感受。我是一个小学教师,只有多学习,才能配得上‘为人师表’,不辜负‘老师’这个称谓,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去做!”
老人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了。他说,小孩的时候,姥爷一家都在一个讲习传统文化的学社里学习,比如孔子诞辰,社里祭孔,小孩们都跟着去,有时候大人们讲的也听不懂,但慢慢地听多了就稍微明白一些。在从军抗日期间,姥爷经常给他写信,总是说在枪林弹雨中要“正三纲明五伦行八德报答四恩”,不能扰乱老百姓。真正让他对传统文化刮目相看,还是后来在西安国学讲习所学习的那一年,这一年他把过去读的四书五经又重新温习,还有老先生们给讲解,受益匪浅。他说,那些老先生学问很深,其中有一个还是傅作义的老师,他是山西人,讲得很好。
他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最正统应该从河洛文明开始,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代代相传,应该以这些圣贤的言论和行为作标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他们讲的道,都是躬行实践出来的。比如说过春节写对联,横联都是写“尧天舜日”,以前说的尧、舜的时候“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时候为什么能那样好呢?《中庸》上说,“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就是说,那个时候大家看着都是不慌不忙,也不东奔西跑,就坐在那里不动,天下就太平了,这就叫笃恭而天下平。“笃恭”就是他们没有一点私心,完全是按照大道的指引去做,天地是怎么样爱人,他们也怎么样爱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就是自然规律。其实,他的意思是说,治国也好,治民也好,就是治地理也好,都是在用道的力量,人要是真能学些道,真能把道学透,学到身上,那你会要什么有什么,你想怎样就怎样。其实质还是让人顺乎大道,顺应自然规律。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魅力和精华。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费了很大的劲也纠正不过来,就是没有从根上着眼,就是没有从人心上着眼,没有从“性命”上着眼。他说,中国的道德就是个“性命”的问题,人要知道有性有命,要想法保全性命,才能增加元气,增加元气越多,身体、家庭、工作也都会越好,人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庸》上有一句话叫“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就是说,不能刹那之间离开道,离开了就会有个缺陷,这些缺陷就将会由祸或恶给它补出来,“须臾离”多了,就将成为大祸了。
联系到实际,他说,现在人们解决问题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从根上想法解决,没有从心上治,这些归因于教育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现在的教育只注重表面,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一切就好,没有让学生懂得更多的做人之道,缺乏根上的孝亲和感恩教育。比如禁止他们上网他们偏要上网,一学坏就不可收拾。前段时间,郑州有个中学生把自己的母亲给杀了,还能安然地去上课,他都没想过这课还能上成吗?都没有害怕的心情,这就是他不知道人有“性命”,人们如果知道了自己有“性命”,不说杀人了,就是杀只鸡,就有伤天地之太和,损自己的元气,损自己的性,这就是“须臾离道”,这些缺陷也就由凶给它补上了。以前人们说什么事情都有个数,“理气象数”这四个字人人都逃不脱。学校如果能把“性命”这块教育加上去,就好多了。其实,“性命”就是咱们平常说的讲良心,这没有什么深远的,让人知道要讲良心,还要让人知道不讲良心的坏处,现在缺乏这一块的教育。
谈到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崔元章老先生说,重点还是要读书。要读四书五经,但要避免一个误区。他说,现在所有讲四书的几乎都离不开朱熹注解的框框,实际上很多地方都错解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应该把孔子的真实思想给说出来。比如有的人讲《论语》,为了迎合商业的需要只讲智,这就是不对的,讲智不能离开仁,光讲智就是假聪明。现在有些人造假,这些人不能说他们不聪明,但智不能离开仁,仁就是道,就是人的良心。
老先生最后说,学习传统文化,一定要熟读、精读经典,不能人云亦云。他举例说,《论语》开篇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真正的学问就是出在“而”字上,“而”是小篆的“天”字,“学而”就是学天,天就是自然,自然纯粹。“而”其实是个名词,现在都把它当成了虚词。就是说人能够学的和天一样那么自然,没有一点的假,你还会不快乐吗?还会遇到障碍吗?到了哪里都会是四通八达。后边的“说”它不是“喜悦”的“悦”,却把“说”念成“悦”。这里的说,其实是良心说不出来的悦,良心上的高兴自在,这就叫做“不亦说乎”。“不”是个否定词,而“亦”是个肯定词,否定词和肯定词配到一块,“不亦说”就成了特别“说”,这种“说”就是“君子坦荡荡”,什么时候都是“悦”(高兴)的。
采访行将结束,崔元章老先生说,老子有一句话很值得学习,那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他解释说,这句话本来是形容水的各种运动,作为实际社会生活应用,则是这样理解:居住在一个地方就要多做好事,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要有深度广度,做事要存仁爱之心,言语要说诚信之语,组织或者国家都需要善于治理,做事情要懂得怎样运用自己的能力,行动要知道把握时机。也就是说,一切都有自然的规律,不需要刻意去争执什么。不做无益的争执,才不会过度失节,也就没有什么祸患及身。
相关阅读:
- · 2016年大同文化未來精英夏令... 2016-06-22
- · “中华经典100”国学冬令营(... 2014-01-09
- · “中华经典100”国学冬令营(... 2013-12-24
- · 大同文化2013年会 “江南游学...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