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同文化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中华明师100 > 明师讲堂
万教一本,归于一元——段正元语要
明师讲堂   |    admin  |    2013-12-13
分享到
 

 弟子问于师曰:古人言儒、释、道三教之旨,归于一本同源,罔有殊异;圣人所教人者,同归于“善”,弟子资性鲁钝,未能遍读三教经典,无以汇通其旨。而今见世之崇信宗教者,往往各立门户,互相攻诋,弟子虽心知其非,然无说以解之,求吾师大发慈悲,有所辨正,既以泯去世人门户之见,亦以发明三教之旨趣,使昧昧者知道所遵循焉。

    师曰:大哉,子之志也。世之崇信宗教者,其固执难通处,如子之所言。推其原故,大都不明教中根本之旨,不知教中贯通之义,故彼此歧视,争辩莫休;甚或创为臆说,不惜晦经义而徇已见,致天下大道,分离割裂,是非颠倒,而天下国家,遂无从蒙教之益,而学道之人反为世所诟病,良可叹也。予不敏,今因子之问,略为论之。

1、圣人立教之意,果何为也哉?岂不以世运之降,大道衰微,风俗浇薄,人类纵于情欲、物欲,昧其真性,致为阴阳造化所鼓铸而不自觉,陷于生死苦海而不知还。圣人忧之,乃推察天道变化之微,探究人生性命之旨,详其义理,定其法则,以垂至教。

2、教者,效也;使众生依圣人所教而效之,以保其性、全其生,而达天合道。是则圣人立教之意,盖为道立耳,为道之不明立耳,为人类悖于道而失其性立耳。

3、既知圣人立教本意是以“明道”,则舍道而言教者,是教其所教,非圣人之所谓教矣;知保性以合道,则舍性而言道者,亦道其所道,非圣人之所谓道矣。

4、圣人有见于道之为物,无名、无形、不可见、不可言,若是则教将不能行,而道亦无从修。为此,则溯其本始,明其贯通;知天出于道,而性受于天,故“明性”即是“明天”,“明天”既是“明道”。则“性”也、“天”也、“道”也,其义一也。

5、故,孔子、释迦、太上之旨,无非教人明性、明天、以明道而已。学者必先知此义,然后于三教同源一本之旨归,可以了然不疑,而不被邪说所惑也。

6、易曰: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盖以言道也。所谓一致同归者,其义亦言致于道、归于道。人受天地中和之气以生,所谓命也,命即性也。此性命:儒家谓之“天性”,释家谓之“真如”,道家谓之“真气”。

7、天之所以为天之理,天以此理赋之与人。故,人身亦具天地之全德,先哲称人为一小天地,又以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皆此之义也。

8、人既秉受天所赋与之性命以生,而载此性命则为一虚灵之心。故,人若能保其“心之天”即存其“命之天”,亦即全其“性之天”。能全其性天,谓之尽性合天,能尽性合天,则可以尽修道之能事。明乎此义,则知修道之成功与否,其关键在于一心。

9、先哲曰:惟“圣罔念”则狂,惟“狂克念”则圣。此言圣、狂之分,亦只在此心之于念虑,或克或罔,而定成就。故,内典真浩、四书五经之文,其简约旨趣,莫不谆谆教人从“心性”上用工夫。

10、儒家则重“存心养性”,以臻于无声无臭之天为极功;释家则主“明心见性”,以皈于极乐不灭之天为究竟;道家则尚“虚心炼性”,以返于至玄无极之天为成就。故,儒、释、道,教虽分三,而教旨则为一也。

11、至于三教所发明之性道境界,儒曰:至诚,释曰:真空,道曰:清静,虽是三说,而其含义仍无殊也。圣人犹恐学者不得要领,复示之以修养旨趣。如道家:抱一守中,释家:止观禅定,儒家:精一执中,中庸:致曲,大学:止于至善等等。其名词繁多,不可胜举。

12、儒家言性道,有体用二义,故修养必具内外工夫;佛、道之教亦含显、密二义,徵见于事物者,是其显义也,深会于精神者,是其密义也,此与儒家内外工夫属同工异曲。

13、自三教之内修言之,儒家倡导:“正心诚意、克已复礼、闲邪存诚、格物致知、集义养气以及戒慎于不睹、恐惧于不闻等”。佛家强调:“扫三心、空五蕴、净六根、绝六尘以及戒念戒妄、忘忍忘辱等”。道家崇尚:“守信、去妄、致柔以及虚心实腹、恬淡寡欲、清静无为等。”

14、自三教之外修言之,则亲亲、仁民、爱物、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皆儒家希望之外功。利他慈悲、渡尽众生、咸登觉岸等则为释家证果之外功。敬老慈幼、去胜止杀、排难解纷、宽让接物、不拢化民、俾万物各遂生养等则是道家成道之外功。

15、三教工夫虽分内外,然皆本乎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如木有本末、水有源流,二也皆一也。故,三教之学,皆内外双修之学,而其道,则天人一贯之道。谓三教旨归为一本者,即指此一贯之道也。

16、世人对三教认识所以有所偏,原因是:对佛、老二家,以为是以出世为志,偏于修炼,这样不免造成遗世废务,其结果是有道之体,而无道之用。对儒家以为是以用世为志,偏于事功,而不讲养性全真,是具道之用,而无道之体。世人以此推论三教各有得失,各有差别。嗟乎,此乃后世奉教者不明教旨之过,非三教经典载道之不全耳。

17、当年释迦与太上,孜孜说法讲道以救世,其志何尝不以天下苍生为念?后人见其不为政,无赫赫之事功,遂疑其教偏于修炼。圣人之恬退,正恐学者贪恋利禄,而蔽其性灵,不知潜移默化之德,众生亦可受其赐也。此立已即是立人,成已即是成物。孔子生于春秋之世,后人见其周游天下,遍干诸候,遂疑儒家志切事功,不讲修养。孔子当年深以诸候侵伐不休,蔑弃先王之法度为忧,故汲汲欲得位行道。中庸所载,大学所述,如:正心诚意以修身、定静安虑以止于至善等,又何尝不是修养心性之教。

18、儒家修养工夫,以佛、道经典证之,如“正心诚意”,即道家之筑基,佛家之四禅无念。如“至诚如神”,即道家之“九还七返”、“浑然太极”,佛家之“神通智慧”、“超出人天”。

19、三教之旨,无不包举道之内外、本末而言之,观其文字,似各异趣,实皆一道,道无二致。儒家之修养,固无殊于佛、道之禅、炼,而佛、道之救渡,亦犹儒家之事功。不必执经典文字之不同,而遂疑教旨亦互有殊异。

20、至于出世、在世云者,则以下手所修为区别,或先内后外,或先外后内,而为差别,非专重一偏,致使体用不全。世人有的偏于体,有的偏于用,是不解教旨之所致,非三教圣人不示人以道之大全也。

21、慨自圣人即没,而大道之不明于天下也久矣。

1)佛教则自达摩东入震旦,凡六传至于慧能,时在李唐初叶,遂无人承其衣钵。致使此后皈依佛者,仅知以念诵经咒为能事,而佛教之真谛以失。

2)道教则自老子出关,授经关尹,至奏时已失系统。虽汉初有河上公,汉末有魏伯阳,晋有葛洪等,然已属秘传之学。故,后世于《道德经》、《参同契》及诸丹经等经典,无复有通其义者。致使除密传外,道教之微旨在世面上遂绝。

3)儒家之学,则自尧舜授受,以及孔子集群圣之大成以授曾子,至子思乃大发挥于《大学》、《中庸》二书,而孟子得之以成道。其徒万章、公孙丑之流,因惑于当时功利之见,不能继其学,由是而尧舜执中之要道乃坠。

22、故,后世学者于古圣微言大义之教,既不能体悟于身心,以全生达天,复不能见之于事功,而措施咸宜。所谓汉儒之用心者,不过墨守家法、训诂名物之学也;所谓宋儒之用心者,亦不过冥心坐索、注释经文之学也;及其末流,各以师承而立宗派,引经据典,附会已意,而非圣意。致使解经者虽多,而经之真义反悔,导致天下后世,习儒者浮文是尚,辩论成风,习非所用,用非所习,而内圣外王之学,竟讥为迂远不切事功之学矣。

23、不知三教真义,则不知教为何教?道为何道?不亦大可哀也,此岂三教圣人立教未善之过?不解三教教旨,不明至道,习于虚伪,蔑弃德行,风俗之坏,以至于此极矣。

24、学者若果志在修道,则三教教人者,皆修道之旨也。皈于儒固可,皈于佛、道亦无不可。惟是修道之教,不外“明心见性”,而成道之功,不外“存心养性”。于此心性之存养,使合乎儒之至诚,或佛之真空,或道之清静,持之以恒,积之以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立登道岸之时。其要点在于学者能因事悟理,立德溯道,亦为天人一贯,内实外宏之学。倘若效流俗奉教者,徒为门户之争辨,而不尽力行之实功,是大失圣人教人之旨也。望子深悟,勿误已误人矣。

                                                                                                            

 
推荐博文:


全国服务热线:  15393731751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龙门一号槐树里文化旅游街区  龙门书院

大同文化教育中心网络版权中心所有    Copyright@.2013-2015     豫ICP备12022918号-4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6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