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中华明师100 > 明师讲堂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中华明师100 > 明师讲堂
文以化世 继往开来——《决策探索》杂志采访中心老师
明师讲堂 | admin | 2013-12-16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或解决问题,而且惯用“经济利益”或“经济条件”来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判断标准,比如遇到纠纷就会想到打官司、遇到感情不合就会想到离婚,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自拔的生活氛围,这让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对此很纠结,难道就没有其他的途径或办法吗?
河南省大同文化教育中心的赵泽远、刘永秀老师多年来持续不断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精华,深得体悟。5月9日,围绕着这些现实中的社会问题,他们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涵方面进行了一些阐释,谈古论今,让记者再次感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以化世 继往开来
——听国学老师谈传统文化核心价值
本刊记者 冯春久 实习记者 王晓雅
记者:现在,大家已经习惯把传统文化用“国学”一词来表达,那传统文化和国学是不是能划等号呢?
赵老师:“国学”这个词大家现在都这么叫,其实是不准确的。“国学”这个词是我们近代的一个词语,当西方文化来了之后,中国的文化为了要与西方的对称,就把中国所有的文化一揽子起了个名字叫“国学”。其实,它是相对西学而言的,实际上,还是应该用中华传统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好一些。
记者:那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呢?
赵老师: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把天地宇宙人生的规律认知了,然后把这些规律用文字的形式给表述出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比如说黄帝时候的老黄历可以算上万年它都不会错,已经把天地宇宙规律认识得很清楚了,后来圣人就把这些东西归纳成了社会规律、社会原则。比如说《论语》里边,孔子直接告诉我们后人做人怎么做,交朋友怎么交,怎么对待上级,怎么对待家庭,怎么对待个人和事业。它把这些对宇宙、对社会的认知都给总结归纳清楚了,后人按照这个规则去生活就行了,这种规则是超越了时空的,它没有历史的局限性,用今天的话来讲,它是一个超越了阶级、民族、种族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记者:可不可以说文化就是一种生活的思维方式呢?
赵老师:文化不是历史,文化是圣人对宇宙生命体证认知的大科学,记载这些大科学的文章就是经典。文言文是中国圣贤记载宇宙生命大道的独特的语言方式,言简意赅,又合于音律,这叫“微言大义”。文是经典,化就是经典思想指导下的生活方式。生命源于自然,禀赋天地之性而生,生命的过程必然要符合根本的自然法则。道是本于天地自然的生命规律,德是符合规律的幸福生活。儒释道看待生命的智慧是一种生命本有的回归,是开启生活事业智慧的根本。比如,我们看自己,想到最多的是“学什么专业,专业搞了多长时间,有多少人脉关系或社会资源”,而很少看自己的隐藏在这些显性条件背后的能量在哪里,这就让很多人为了成功总是向外求,很少反观自己。其实,文化的实质是以正确的观念为指导的一种生活方式,顺道而行,自然而德(得),正所谓“文以化世,道生德养”。
刘老师:我们就是想在这种理念下,向大家推广一种我们中国本有的大同文化。
记者:何谓“大同文化”?
赵老师: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最正统的传统文化,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根”。如果要去用时间界定的话,应该是在孔孟以前。孔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述而不作”,即是说,这不是我创作的,我只是把古代的那些圣人他们怎么说怎么做的告诉后人。孔子讲“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孔子作为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这些道的来源主要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五经》里边,他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圣人所有的对天地对宇宙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整理到了一起。
记者:那又怎么看待孔孟以后的传统文化呢?
赵老师:孔孟之后的诸子百家看似文化的繁荣,实际上是原本文化没落的开始,由此文化道统分裂。诸子百家各抒己见,尽管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中国原本的天道、君道、人道合一的正统。特别是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文化的载体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它强调的是儒术,要用儒家的“术”来治理国家,中国政(治)教(化)合一的政治体制由“公天下”的道统政治到圣王时代的王道政治,再到“礼崩乐坏”的春秋霸道,逐步堕落为权术谋略的霸权政治、专制政治。从这个时期开始文化逐步被政治奴役,成为私有统治的工具。汉朝以后,文化与私有政治统治结合得更加紧密,帝王们为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想办法去保住自己的社稷之位,当私心起作用时,他们将原本文化的道统观念、仁政思想更加权术化、谋略化,更不会实行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的“仁政”,离公天下的大同理想越来越远。到了宋明理学的时代,文化完全成沦为统治的附庸,失掉了它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的丧失由政治堕落已殃及到文化原有的人本思想,一些不符合人性的文化糟粕出现了。比如说后来说的这些君与臣的关系,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还有一些单方面要求的忠孝,就是“愚孝愚忠”;还有一些其他的现象,比如说女人裹小脚、过度限制女性自由的男尊女卑思想、夸大“三从四德”的概念等等这些摧残人性的内容等等,都附会牵扯到传统文化上,当这些杂七杂八的思想或者现象,演变的多了,积累的多了,文化逐步成为奴役人性的枷锁。故而鲁迅先生定性“中国封建社会就是吃人的,翻开历史就是吃人、吃人。”这些糟粕的东西越来越多,为政的越来越自私,慢慢地偏离了为政以德、仁政为民的原本思想,偏离后就转向以私利治国。到清朝后期的时候,就达到了一个极端,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在很多地方失去了文化的本意,离正道越来越远。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西方以后天人性的自由为核心的近代文明就强势东来,刚好就符合了当时整个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尊重基本人性的需求,近现代的科技手段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了西方占领世界物质财富的欲望。此时弱势的中国不堪一击在所难免。实际上,当时中国近代的败亡,首先是文化偏离道统的没落。文化堕落了以后,你很快就被别人吃掉了,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没有了。“五四运动”打到所谓的“旧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五四运动”不把那些东西打倒的话,人心不会被重新唤醒,中华民族是很危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打倒的是一个偏离正统的没落文化,是一个被扭曲变形了的假文化。所以说,中国真正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道统文化,是天地人相和谐的人道文化。我喜欢用大同文化表述她,因为中国原本文化的目标就是建构一个敦亲和睦、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从这个意义讲,中国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是中华智慧先祖们对整个人类的伟大贡献。
记者:《大学》里边就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刘老师:平天下并不是说把整个天下都给平定了,它是公平天下,天下太平,人心平和,没有怨恨,人和人之间都很和谐。首先是个体生命的和,进而家和,进而社会国家的和,直至天下。前提是人的品德,就是《大学》里讲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分高低贵贱,贫穷富有。其实,我们现在所要说的弘扬传统文化,不是要恢复某种形式或者典籍,而是要向人们传递一些观念。第一个层面是我们怎么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是现代社会的一大问题。人在自然当中,是自然的一部分,要懂得和自然怎么和谐,这是第一位的。如果人做不到跟自然的和谐,违背了自然的道,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后果很严重。第二个层面是人和人的关系,如家庭中父子、兄弟、夫妇,外边与朋友与社会的和谐。当然也包括政府,人跟人应该怎么相处,怎么看待身边的社会,怎么看待政府。“要感恩政府官员的护佑维持”,政府官员就是对社会国家负责的,作为个人来说,就应该感恩。第三个层面是出发点也是终点,即人和自己的关系,人和自己要和谐,安身立命,成全自身的生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告诉人们本有的关系和状态。
赵老师:“《大学》开篇就把宇宙、自然与人的关系说得很清楚,前边有58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内容很少,但它已经把天地宇宙的道全部都讲完了,包括个人怎么解决生命问题都有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讲整个社会的目标,“在明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恢复自己的本性,把我们善良的本性都发挥出来,我们要做好人。“明明德”就是我们能与宇宙沟通的能量,表示人最高端的智慧和德行。“在亲民”就是解决你跟所有周边人的关系,你跟周边的人关系都很和谐,“亲”就是和谐的意思,然后再“止于至善”,就是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和谐的状态。
后边主要讲的就是个人的修身问题,告诉你自己怎么做,最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告诉你前边两项实际上在一个什么原则下你才能做到。物是有本有末的,不要舍本求末,不要把末当本。“事有终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先明白结果是什么再开始去做,这样慢慢以来你就合于自然规律了。
记者:《大学》后边主要讲怎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刘老师: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由己及人及天下的概念。有学生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记者:现实生活中,现在的家庭矛盾也比较多,比如夫妻离异不断增多,因为金钱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也很多,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角度来说,应该是家和万事兴,我们怎么来看待呢?
赵老师:这些问题的出现,跟社会环境是有关系的,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来处理与周边的关系。
刘老师:就是把经济利益从外部移植到了家庭内部,家庭本来应该是讲恩义讲情义的地方,但现在家庭的这种关系也以利相取舍,整个就错位了。
赵老师:现在一结婚先考虑的是我们的经济分割问题,还没有结婚就要讨论财产要不要公正,一下子就把人的亲情给泯灭了,当大家都以这个为标准的时候,那就如孔子讲的“父不父子不子”,基本的人伦关系已经没有了,这种亲情也就没有了。
记者:“五伦”应该如何理解?
赵老师:五伦语出《孟子》,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尧时以此五伦教化生民。伦者,序也。为天地人自然天然之秩序,既非尧帝创造亦非孔子发明。五伦关系符合天地秩序,有人即有五伦关系。五伦双方对等,更强调前者的责任。君臣有义中的义本意为正,不偏正道也,故而孔子强调“为政以德”;父子有亲,亲意为肖,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强调父要有道,而后子从之;夫妇有别,别主位,位是本分,各安其分,《易经家人卦》所谓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位而天下定,正位正其德以化民也;长幼有序,序者先后也,序的核心是恭敬,恭敬长者则师道尊严兴,师道兴则教化成;朋友有信,信为诚信,以正意为本,意正而心诚,以诚待人则社会和谐。五伦关系合与天地之道,超越时空,无论种族,是人皆应遵守。
刘老师:如果能够理解这几种关系,各就其位,素位而行,就会人生幸福,天下太平。所以,传统文化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很高端的东西平常化、生活化,给它还原到了平常生活当中,人人可行。比如说在家里,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处理好夫妻、兄弟姊妹的关系,然后走向社会后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或者跟朋友的关系。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大舜是圣王,他是孝感天下,我也完全可以!现代人最缺的就是不知道要怎么去摆正和身边人的关系,或者说完全被自己的私心和潮流奴役了,自身没有独立人格,别人怎么样,别人怎么说,完全是被“别人”给自己套牢了,所以到最后基本的安全感都没有了。比如说,我们家庭也感觉不安全,工作也感觉不安全,总感觉会有事情发生,心里不踏实。传统文化可以让大家明白我们怎么活着才有意义,才会获得幸福圆满人生。
赵老师:家庭关系混乱了,是因为大家考虑的都是经济利益,每个人都不再承担责任了,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你给我的回报利益。夫妻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一个是财产问题,另外一个就是对方总感觉我对这个家庭的贡献大,而贡献大的标准就是我给家里挣了多少钱,一家老小都是我养,你就要听我的,这样才能显示给家里做了贡献,实际上已经把人和人之间从亲情角度的这个平等关系给破坏了。应该承担的责任也给私有化了,这样情况下,矛盾也就出来了,一切都物质化。
刘老师:现在热播的电视剧《AA制生活》,就是现实中非常典型的例子。
赵老师:现在很多的电视剧对社会的误导很大,那个《甄嬛传》70多集都是在讲你争我斗,这样对社会的影响太坏了。这么多漂亮的女人,到最后一个比一个凶狠,都是在想办法怎么算计别人。观众往往会看到,这个女人有本事,用了什么办法,一步步往上走,这些对社会、对家庭都会有影响。
刘老师:现在说夫妻之间容易出问题,关键是择偶标准本身就变了。中国传弘文化中夫妇结合是为“合两姓之好,以继宗祀。”等于是把两个家族的荣誉和发展都结合在一起,责任重大。古代人把出嫁叫做归,“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诗经•周南•桃夭》),意思是说嫁到这个家里是要好好过日子,要齐家的。古代的女子结了婚后就没有名字了,其实就是让忘掉原来的身份,变更了一个新的身份,也就是说,你是这个家庭中的妻子或者母亲了。现在都是依据自己的情绪和爱好,以“爱不爱”说事,以喜不喜欢说事,跟着感觉走,这样的结合是非常脆弱的。
赵老师:“爱情”是借西方的一个词语,他们和中国社会不一样的地方是,西方的基督文明是以夫妻爱情为结构的一个社会,所以圣经开篇就讲了亚当和夏娃,后来西方也是以夫妻关系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架构。而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以父子有亲为核心的,虽然五伦源自夫妻,但是夫妻关系在家庭发展过程中逐渐边缘化,只强调父子关系,父慈子孝成为家庭的核心,家庭的传承也是以父姓来完成。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只单单地将西方的“爱情”拿过来,很多人并不明白西方“爱情”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常说的爱情更多的个人的喜好,或者欲望,只是对对方外在、物质等方面合乎你的要求愿意去建立这种关系;而西方“爱情”的本意,其实是生命的接受、承担。我们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爱情”,如果一个人处于弱势上,这个人必将会被淘汰,所以也就有了不安全感。现在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就是大家不明白结婚的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记者:现实中,有很多人靠自己的诚实和辛勤劳动发家致富,但也有一些人为了获取暴利,不计手段,比如最近连连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很担忧、又很无奈。
刘老师:“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现在,人们都在要求速利,想要立竿见影,比如埋种子,只想着埋进去就能收果子,尚不知“欲速则不达”。如果人极端追求利益的时候,人性、良知就会被利益掩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明明知道做的不对,还要铤而走险,抱着侥幸心理,关键是社会上缺少这样一种文化去引导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厚德载物,德是根基,是平台,物包括人世间所有的名、利、家庭、事业等等,只有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这些物才能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大德必得。传统文化经典中讲得掷地有声: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赵老师: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依赖于法律的,但法律是有形的,总归来讲它会有缺陷;人类的思想是无形的,以有形的东西去限制无形的东西肯定会有遗漏。如果把传统文化中道德的观念落实到人身上,落实到社会中,以法律来警戒,要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在西方的价值体系里面,法律已经成为一种自觉的约束,靠自身的规则意识去遵守法律,而不是被动的去遵守法律。而中国人因为骨子里面没有这种规则意识,大部分都是靠道德调整的。
刘老师: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治制度去治理,用刑罚惩治犯罪,老百姓会以苟免于犯罪为底线,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教化,用礼义加以引领,老百姓能修己向善,自我约束,自我导正。
记者: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是不是还存在着很多误解,比如男尊女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都是很明显的歧视女性。
赵老师:男尊女卑源自《易经系传》“天尊地卑”。“卑者”并非我们现在理解的卑贱之义,而是广博、包容的意思。女德为坤,厚德载物,犹如地载万物,无有分别,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以此说传统文化歧视女性是谓一大误解。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确是孔子所说。以此冤枉孔子实是断章取义。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性禀赋地德为包容,厚德载物是女性君子之德,但生活中女子因习气使然,往往显出与此相反的习性,就是心胸狭隘、嫉妒、抱怨等。男人中的小人也是如此,如果对他好了,就表现的毫无原则;如果疏远他,就会抱怨不断,背后拆台。圣人以此句话特意提醒女子修身之着力点,可谓用心良苦。
记者:如果让两位老师来总结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怎么说呢?
赵老师:应该大力弘扬的传统文化不能简单的叫做“国学”,也不能说是儒家文化,儒家是后来学术的划分。原本中国传统文化是个体系,不分儒家道家,正统的文化在先秦以前,自伏羲画卦有文字开始,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子相传续,至孔子集其大成。后曾子阐发《大学》,子思智解《中庸》,孟子直指孔子为政要义。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境界是天人合一,治平天下的要义是敬天保民,为政以德就是《尚书》所谓的正德利用厚生,落实到人类社会的未来其实就是孔子大同的思想。中国文化包罗群生,故而不会产生狭隘的宗教形式。它对应的是所有的生命,不分教派、种族、民族、国家。
刘老师:大同文化是人生幸福圆满、社会敦睦和谐的终极追求。大同文化幸福圆满人生的实现是以个人的道德修学为出发点,以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大学进阶之境界,以中和之道为内明修养,以中庸之道为外王追求,始于格物正心,立于诚意慎独,止定静以养身,安虑得以生慧,内修智、仁、勇三达圣德,外示仁、义、礼、智、信五常恒德,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实行八德,中和五伦亲情大道,终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亲亲而仁民,推己及人,化成天下!
相关阅读:
- · 2016年大同文化未來精英夏令... 2016-06-22
- · “中华经典100”国学冬令营(... 2014-01-09
- · “中华经典100”国学冬令营(... 2013-12-24
- · 大同文化2013年会 “江南游学... 2013-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