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大同文化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
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www/wwwroot/dtwhjy.com/include/func.class.php on line 429
首页 > 十年大成教育 > 十年大成教育
【大文化游学•行走的力量】——以史为镜
十年大成教育   |    大同文化  |    2019-11-06
分享到


2019年10月16日晨,河南省大同文化教育一年一度的大文化徒步游学正式启动,东起千年古都洛阳,西行过新安、渑池、三门峡、灵宝、潼关、华阴、华州、临潼,至西安,2019年11月5日乘车安全返校,历时21天。

一路之上,我们领略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2000多年前弱肉强食的春秋战国;登临“关在谷中、深险如函”的函谷关,“长安要冲,三秦锁钥”的潼关;感受楚汉争霸鸿门兵宴的惊心动魄,弱赵强秦渑池会盟的针锋相对,盛唐之末安史之乱的黎民疾苦;遥想关西夫子暮夜却金的廉洁慎独,道祖老子骑牛出关的悠悠背影,唐僧玄奘孜孜译经的灯影摇曳······

Chapter 1 盛世悲歌


2019年10月17日,大文化游学第2天,过新安县。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史思明派来援军,并对唐军补给线施压,唐军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败绩。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四处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公元759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任华州(陕西渭南)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写下了不朽的《三吏》、《三别》。


《新安吏》:杜甫路过新安县,目睹了官吏强行抓人当兵的情景。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定制: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然而,22岁以上的男丁早已抓完,战事吃紧,只能依次抽调中男镇守洛阳城。杜甫对着这一群哀号的人流泪站了很久,只觉天已黄昏了,白水在暮色中无语东流,青山好像带着哭声。面对这样悲苦的现实,杜甫也无能为力,只能说些宽慰人心的话,希望送别的人看得开一些,不要悲伤过度伤了身体。


《石壕吏》:杜甫继续前行,夜宿石壕村,却又遭遇了痛心的一幕:县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即使到了深夜,百姓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最后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杜甫只能与翻墙逃走复归的老翁作别。


《潼关吏》: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然而,杜甫并不能完全放松心情。三年前(756年),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残酷的战争历历在目,血的教训怎能不教人警醒?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和担忧之感顿时涌上心头。


一个生命要吞咽多少次的苦难和悲欢,才足以在天地之间,走出一个“诗圣”呢?



时光荏苒,1300多年后的今天,有一群人背起行囊,风尘仆仆,重走这段充满历史感的路。物换星移,路上一片恬静安然,鸟语花香,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哀鸿遍野、生灵涂炭。历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默默记述着过往的幸与不幸,永远给当下的人们敲打着无声的警钟,提醒着人们珍惜当下、忆苦思甜。


Chapter 2 秦赵会盟


2019年10月19日,大文化游学第4天,至渑池县,参观古秦赵会盟台。


古秦赵会盟台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西南1公里处,在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


秦昭襄王时,秦国三次发兵攻赵,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征服赵,又开始政治与外交上的斗争。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知会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和谈,陪同赵王前往的是赵国上大夫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胁迫赵王鼓瑟,并令史官记入秦史,使赵王难堪。这时,蔺相如正气凛然地强请秦王击缶,亦令赵国史官记入赵史。秦国官员不服,胁令赵国割15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迫请秦国割都城咸阳给赵王祝寿。如此针锋相对,舌枪唇剑,直到宴会终了,秦王也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言归于好。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双方士兵捧土埋藏兵器以示友好,遂成会盟高台。蔺相如不卑不亢、智慧英勇的男子汉气概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楷模。


Chapter 3 崤函古道


2019年10月21日,大文化游学第6天,至三门峡,过崤函古道遗址。


崤函古道东西全长约200公里,蜿蜒于豫西山地,穿行于崤山和涧河、洛河河谷之中。起自潼关,以陕州为界,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经桃林塞,过稠桑原、出函谷关,渡弘农涧河,经灵宝老城抵陕州,称为“函谷道”;东段自陕州故城向东穿行,至洛阳汉函谷关,称为“崤山段”。


洛阳与长安东西相距400公里,山河形势使沿秦岭北麓和黄河南岸通道成为两地交通最便捷的径直路线,一条路肩挑两京,东西“双都轴心”得以连为一体。其中,尤以从潼关,经陕州到洛阳,穿行于黄河南岸崤山之中的“崤函古道”为关键。该线路占有两京间东西交通干线三分之二的里程,路况最为崎岖,在古代战争史上极负盛名的函谷关与潼关并列于此路,使之有“襟带两京”锁钥之称,往来极为频繁。唐太宗李世民《入潼关》诗称道:“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



Chapter 4 秦晋崤山之战


晋原是盟国。秦缪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为夫人,先后扶持晋惠公、晋文公二位国君归国,还把秦侄女嫁给了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秦国出兵助晋,帮助晋文公登上了霸主的宝座,成就了"秦晋之好"的佳话。


秦国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益强盛,不满于晋为霸主,也有野心称霸中原。鲁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死,秦穆公悍然出兵千里奔袭郑国。郑国商人弦高贩牛途中遇到秦军,假装自己是郑国使臣,受国王之命前来犒劳秦军。秦军将领以为军事行动泄密,继续行动不能起到突袭的效果,预期目标不能实现,于是撤军。但在军队返回的途中,顺手灭了晋国的附属国滑国。



晋文公在前一年的冬天去世,晋国处于国丧期间。晋襄公刚刚登基,认为秦国在晋国国丧期间,消灭晋国的附属国滑国,是对晋国的羞辱。于是发动了对秦军的攻击。晋襄公把战场选在了崤山,地势非常险要,两山夹一河,是古代中国东西交汇的重要通道,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非常适合打埋伏。秦军出征前,百里傒和蹇叔也曾提醒秦军的三位将领,特别注意此地风险很大。战争的结果是秦军全军覆没,三位将领被俘,这是中国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第一次歼灭战。



2600年前的这场战役是秦、晋两国根本战略利益矛盾冲突的结果。秦在崤山之战中轻启兵端,孤军深入,千里远袭,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从此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也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采取联楚制晋之策,成为晋在西方的心腹大患。


Chapter 5 唇亡齿寒


2019年10月22日,大文化游学第7天,过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春秋早期,虢国和虞国是相邻的两个小国,位于晋国南边,晋国和虢国中间夹着个虞国。强大的晋国一直想吞并他们,但是两国唇齿相依,互为援助。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发动了多次战争,先后灭了周边几个小诸侯国,军事力量也发展迅速。晋献公野心增大,若是灭掉两国,逐鹿中原就指日可待。虞国和虢国两国地处黄河两岸,崤山以东,和晋国中间隔着中条山,晋国军队要想到达虢国,要么经过黄河岸边绕开中条山,这样进军路线会很长,要么只能借道虞国,这样距离就近了很多。


晋献公找大臣荀息商量对策,荀息说:“我们可以通过虞国,赠送昂贵礼物借道攻打虢国,先破坏虞、虢的联盟,然后各个击破。”



果然,晋献公派使者带良马和珍宝来到虞国后,虞王看见宝物就心花怒放,来不及思考便答应了借道之事。即使大臣宫之奇劝谏,也不以为然、我行我素。晋献公得知虞王答应借道,当即决定拜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领兵车400乘,精兵二万人攻打虢国,占领了虢国的下阳(今山西省平陆县北)。


三年之后,晋献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国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许借道。大夫宫之奇急忙又谏道:“虞和虢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虢国亡了,虞国怎么能存在下去?晋国万万不可依赖!我们怎么能与贼寇一起玩乐?一次借道,已经破坏虞虢联盟,铸成了大错。岂能再错下去?过去虞虢两国结成联盟,互相帮助,紧密团结,别国才不敢轻举妄动,欺负我们,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不正是虞国和虢国吗?”


虞公却不以为然,认为宫之奇太多虑。宫之奇觉得身为重臣,眼看国家将亡,却无能为力,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后来,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返程中又突袭虞国,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Chapter 6 函谷关


2019年10月23日,大文化游学第8天,探访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函谷关自古就是军事要塞,自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函谷关历经了七雄争霸、楚汉相争,黄巢、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狼烟烽火,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都是西入关中的重要通道。



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相传关令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


Chapter 7 古潼关


2019年10月26日,大文化游学第11天,过古潼关。


禁沟之下潼水潺潺,发源于秦岭松果山佛头崖的潼河水,流经禁沟,有了泉水的加入更见其浩大雄壮。潼水穿城而过,由北水关注入黄河。“险关有水曰潼,出关北注入河,故其名为潼关”。潼关城南依巍峨秦岭,北临滔滔黄河,东有不测禁沟,西靠华岳天险,“势壮三辅,门扼九州”,是天然的“四塞之地”。



潼关得益于山川之险,关城之东南、西南有四座名山供卫,四山耸立成掎角之势,为城之高地,驻兵其上,视野开阔,尽监各处要害。东南沿禁沟设有“十二连城(烽火台)”向南延伸至秦岭脚下,把整个城池变成一方巨大的楔子稳稳当当扎在黄河南岸,成为守卫关中平原的最稳固的堡垒。


Chapter 8 暮夜却金


2019年10月26日,大文化游学第11天,过“四知坊”,“杨震公祠”。


杨震字伯起,华阴(今河南陕西一带)人,东汉时期名臣,经学家。杨震小时候就特别好学,通晓经籍、博览群书,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杨震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当荆州刺史时提拔起来的官员。王密为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夜里怀揣十金前去拜见。杨震见状就对这位门生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呢?”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回答:“没关系,夜里没人知道。”杨震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意思是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说得王密拿着金子羞愧离去。



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四知”典故,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


Chapter 9 唐汾阳王故里


2019年10月30日,大文化游学第15天,过陕西渭南华县汾阳王故里郭子仪墓。



唐朝杰出将领郭子仪(697年—781年7月9日),公元697年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代著名的军事家,为人谦逊,忠君爱国,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Chapter 10 鸡犬识新丰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其父刘太公虽享受荣华富贵,却因思念故里,时常闷闷不乐。为此,刘邦命令在国都长安附近的秦国故地骊邑(今西安市临潼区),仿照家乡沛郡丰邑的街巷布局,为太上皇刘太公重筑新城,并将故乡的乡亲故友悉数迁居于此,太上皇这才高兴起来。


传说新丰城建造得与刘邦家乡丰邑一模一样,丰邑百姓迁至新居,连鸡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门户,此所谓“鸡犬识新丰”。公元前一九七年(汉高帝十年),太公驾崩,刘邦正式下令,将骊邑改名为新丰。


Chapter 11 鸿门宴


2019年11月1日,大文化游学第17天,过临潼新丰鸿门宴遗址。


位于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的鸿门宴遗址,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长安之要道,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像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因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西楚霸王项羽在鸿门宴会刘邦。宴会上处处杀机,刘邦时时示弱,厕遁而出后发起楚汉战争,以弱胜强,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定国号为“汉”。这场军伍之宴不仅改变了历史人物的人生,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鸿门宴”诠释了历史的变数和偶然,被史学家称为“千古一宴”、“天下第一宴”。


Chapter 12 陕西历史博物馆


2019年11月3日,大文化游学第19天,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西安大雁塔的西北侧,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前身可以追溯到1909年成立的陕西“劝工陈列所”,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博物馆事业迈入了新的发展里程。这座馆舍为“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唐风建筑群,主次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浑庄重,融民族传统、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于一体。



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


Chapter 13 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中国“佛教八宗”之一“唯识宗”祖庭,唐长安三大译场之一,已有1350余年历史。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又是玄奘亲自督造,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Chapter 14 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Chapter 15 西安碑林


2019年11月4日,大文化游学第20天,参访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走过泮桥,面对庄严的孔庙,仿佛跨越了时空。心怀敬畏,参访西安碑林就在这样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开始了。书法、碑刻是汉字的载体和艺术形式,汉字则是文明和文化的载体。或灵动、或厚重、或古朴、或大气,中国汉字诠释着中国文化的灵魂,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岁月留下的是斑驳历史,历史绵延的背后则是文化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蒸蒸日上的命脉所在。在行走中感知历史和文化的力量,在日用行常中探寻文化和生命的意义。大文化徒步游学,我们一直在路上。



推荐博文:


全国服务热线:  15393731751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龙门一号槐树里文化旅游街区  龙门书院

大同文化教育中心网络版权中心所有    Copyright@.2013-2015     豫ICP备12022918号-4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635号